3000萬輛中國汽車緣何利潤不敵豐田?

在 2025 貝殼財經年會上,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被擺到臺前:中國賣出三千萬輛汽車的利潤總和,竟不敵豐田九百萬輛汽車的凈收益。今年截至 6 月,中國汽車制造的產值利潤率僅 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5 財年豐田全球預計銷量 1040 萬輛 ,單車利潤達 2.29 萬元,而國產汽車龍頭比亞迪單車利潤僅 0.94 萬元,豐田單車利潤比比亞迪單車利潤多 1.35 萬元。若以 3000 萬輛車子計算,按豐田和比亞迪單車利潤差值算,利潤差額近 4000 億。

中國汽車產業規模龐大,產銷量突破三千萬輛,已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為何利潤卻如此遜色?

首先,價格戰是一大關鍵因素。為爭奪市場份額,“卷價格”成了眾多中國車企的常用策略。從微型電動車到主流家轎,降價現象屢見不鮮。以價換量雖使銷量有所提升,卻極大壓縮了單車利潤。相比之下,豐田憑借成熟的成本控制體系和品牌溢價能力,在穩定價格的同時保持了可觀的單車利潤。

其次,核心技術成本的影響不容小覷。盡管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取得局部突破,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如高端芯片、精密傳感器等仍高度依賴進口,尤其在智能電動車領域,這部分成本占比較大。一旦全球供應鏈波動或遭遇技術封鎖,中國車企的利潤空間便會受到直接沖擊。

再者,品牌溢價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燃油車時代,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的差距使中國品牌難以與國際巨頭抗衡;進入新能源時代,品牌認知的沉淀尚需時間。消費者對國產高端車型的信任度,仍需大量投入和時間來積累。

利潤微薄不僅影響當下,更制約著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中國汽車產業不能只滿足于規模的擴張,必須重視利潤提升,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提升品牌影響力,擺脫“薄利多銷”的利潤困局 ,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 。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榮威i5
榮威i5
6.89-9.09萬
獲取底價
問界M5
問界M5
22.98-24.98萬
獲取底價
捷達VS5
捷達VS5
8.79-12.19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價格在 5 萬元以下值得推薦的電動汽車有五菱宏光 MINI EV、長安奔奔 E-Star、上汽科萊威 CLEVER 等。這些車各有亮點,五菱宏光 MINI EV 車身小巧,穿梭城市靈活自如,價格還十分親民;長安奔奔 E-Star 空間較大,
2022款A7L二手車價格大致在22萬到71萬左右。由于二手車價格會受到車型、車齡、里程、車況、配置以及地域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具體價格區間跨度較大。比如2022款45 TFSI系列價格相對低些,多在40多萬,而55 TFSI quattr
伊蘭特的耗油量與同級別車型相比處于中等水平。官方數據顯示其綜合油耗為4.9升/100公里,實際駕駛中,不同路況下油耗有所波動,市區約7 - 8升/100公里,二環道路可降至5升/100公里。與部分競品相比,伊蘭特1.5L自吸配CVT的百公里
購買不同類型車輛,車貸年限一般在 1 年到 5 年之間。常見的車貸期限多為 1 至 3 年,這一設定可平衡車輛折舊與借款人還款能力,降低金融機構資金回收風險。不過,具體年限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像借款人信用狀況、還款能力,以及車輛品牌是否保值等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