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各方消息,滴滴造車計劃或于今年6月正式對外發布,并爭取在明年6月進行新車交付。滴滴造車業務代號“達芬奇”,目前團隊規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順義。滴滴自研的首款車型可能是一款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A級純電動車,尺寸與比亞迪秦、廣汽埃安S接近,定價在15萬元左右。造車資質和工廠產能問題,則可能會通過收購國機智駿工廠來解決。
與此同時,滴滴也在開發第二款面向網約車市場的車型——D1 Light,這款車是基于D1開發的輕量版,計劃投放給花小豬(滴滴旗下獨立打車平臺)使用,依然由比亞迪代工生產。滴滴的兩個造車項目,面向網約車市場的車型代號為D1,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車型代號為C1。據媒體報道,D1和C1全部由滴滴出行副總裁楊峻帶領,但實際上,楊峻主要負責D1,C1項目則由滴滴元老級員工羅文主持,直接向滴滴出行CEO程維匯報。另外,在已知的項目負責人中,滴滴出行副總裁、汽車創新中心總經理劉海江負責供應鏈,曾任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的張瑞負責用戶運營。目前,供應商正在逐步確認中,動力電池供應商或將是寧德時代或比亞迪。至于比亞迪為什么能夠接受滴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2017年,比亞迪正處于一個銷量低迷期,銷量和凈利潤雙雙大幅下滑,而進入2018年,整個汽車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惡劣,迎來我國車市2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比亞迪愿意去做更多的嘗試。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滴滴對于造車成本的控制非常苛刻,其他車企都做不到這樣的成本,只有比亞迪能夠勉強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