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款電動汽車,標稱續航500公里,那么在氣候宜人的季節里,溫柔駕駛,車輛最多實際續航就能到400公里;如果不在意右腳的深淺,按照平時上下班開車的風格駕駛,那么車輛實際最多能跑350公里;

倘若您開著電動汽車上高速,飆到100km/h以上,比如開120km/h,這時候你的車僅能維持實際最多300公里;如果你跑去我國北方,冬天外面大雪紛飛的時候(零下15℃以下),你還是硬著頭皮開電動汽車出門,不好意思,最多250公里就得趴下……

平穩駕駛續航打8折;日常駕駛續航打7折;高速駕駛續航打6折;低溫駕駛續航打5折;這是對電動汽車實際續航的真實寫照。——大家都知道,電動汽車怕低溫,可有多少人會想到,電動汽車除了怕低溫之外,還怕高溫!
電動汽車怕寒冷
那么怕不怕炎熱?
今年,如預料之中,我國各省高溫天數、高溫溫度又一次擊敗了往年,成為新的“高溫衛冕之年”。于是國內有媒體就想到了一個話題:都說電動汽車怕低溫,那電動汽車怕不怕高溫?如果把電動汽車扔到最熱的省份,又會怎樣?

前陣子,國內某媒體就搞過這樣的一次測試。他們在吐魯番試驗中心一次性測試了41款不同的電動汽車。分別測試了高溫可靠性、高溫續航和能耗、空調測試等項目。當然還附加了玻璃隔熱率等測試,但那些并不重要。

然而測試后他們給出的總結,卻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在他們以往的實測中,電動汽車在氣候宜人的季節里,實際續航大約能到標稱值的約74%左右,和民間傳說的“平穩駕駛續航打8折;日常駕駛續航打7折”的說法相吻合。
實測證明:電動汽車
高溫下電池電量不受影響
他們今年在吐魯番的“高溫極限考核”后,給出的平均高溫續航基本在官方標稱續航數字的66%左右,看起來明顯短于在氣候宜人天氣下的續航距離(74%左右)。具體原因并不復雜:因為測試是在空調全程開啟的狀態下進行的。

作為全國最著名的汽車“高溫考場”,之前我們介紹過。吐魯番測試中心5~8月份,連續4個月的時間里,日最高氣溫幾乎天天都在40℃以上(避光條件),極端最高氣溫接近50℃(避光條件),地表溫度長時間處于70~80℃之間,降雨對于吐魯番來說是稀罕事……

根據測試方的說法,測試期間,當地最高溫近50℃,正是處于當地一年中最熱的階段。所以全程開空調測試也是必然的(要不然車里的人就該送醫院了…)。這種情況下實際續航依然能到66%標稱值,說明電池至少沒受到高溫天影響。
但新能源車高溫考核中
亂七八糟的故障卻多的嚇人
但在具體的測試過程中,各品牌汽車或多或少的都爆發出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故障,包括:輔助駕駛無法使用、自動駐車故障、EPS故障、無法掛擋、虧電狀態下空調不制冷、雨刷失效、轉向燈失效、遠近光調節、觸控屏死機、盲區監測功能受限、觸控屏無反應等。

甚至部分車型在做急加速測試時,電池包已經處于熱保護狀態,電池出力受限而讓加速成績“很難看”。更夸張的是有車輛在做完暴曬測試后直接趴窩,動彈不得的情況發生。反觀測試中,從頭到尾系統穩定,不發生故障的車型和品牌——幾乎不存在!無論是自主的還是合資的……
為什么新能源車空調系統
制冷效果差于燃油車?
更夸張的是,受測的41款車,在空調降溫能力考核中,有26款車的空調在整整開機30分鐘后,才能將車內溫度降低到30℃以內(從50℃降溫到30℃)!這樣的降溫速度遠比燃油車空調慢的多的多!

這是因為電動汽車的特殊結構導致的,現在稍微高端一些的電動汽車,空調系統都非常復雜,叫做“聯合多模式熱管理系統”。其實說白了,就是鋰電池內部的冷卻液管道,會流過一個專門的散熱器(熱交換器),而散熱器的另一頭,和空調管路連接。
新能源車遠不如燃油車成熟
想要普及,還需不斷完善才行
也就是說,夏季高溫時,空調除了要承擔車內制冷的任務之外,還要承擔起為鋰電池降溫的重任!那么空調壓縮機的負擔可想而知!是遠高于燃油車空調的。加上系統極度復雜,這就導致了新能源空調系統的故障率遠高于燃油車相對簡單的空調。

事實上虎哥我自己的那臺新能源車,空調壓縮機因為電腦版先天缺陷,前前后后被召回了3次!而同樣環境下的傳統燃油車在空調方面的表現則要好太多太多。不得不說從2014年“新能源元年”至今,只過去了8個年頭;而傳統燃油車則發展了超過130年!技術成熟度依然無法達到同一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