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提到,奔馳、寶馬、豐田這樣的老牌汽車廠商因為有技術儲備、有經驗、有整套管理方案,所以做出Tesla Model S這樣的汽車是分分鐘的事。
這個觀點我不同意,道理很簡單,因為汽車廠商和Tesla的思路一直是迥異的。這里面要強調的是:同樣的時間前提下,歐洲老牌汽車廠商生產一輛有Tesla Model S 80%的外形、性能、操作感的汽車是可以辦到的,但如果說Copy個一模一樣,甚至超達到超越,就小看特斯拉這家“連續虧損”但有人執念相信的汽車公司了。
Tesla Model S性能和操控的80%的確是可以憑借生產經驗、倚靠技術積累解決。拿寶馬舉例,用一樣的電池(都用松下的),采購同樣功率的電機(寶馬自己就做交流電機),把iDrive車載系統發力做成一個汽車版本的娛樂系統,或者直接就用Tesla的的軟件控制系統,憑著這些只要有時間和錢完全可以做一輛像Tesla的車。況且他們已經有試水產品i3了。
試過i3的人都知道,電動版加速性能很不錯,內飾造型也很科幻(外型就不評了),但是操作感離Tesla還有不小的距離,這里寶馬當然有成本因素考量(i3都賣到50萬了,成本不低哦),但按照這種模式就算成本擴大一倍,在80%基礎上再提高的門檻依然很高。因為核心原因是涉及到汽車公司的核心產品理念:硬件為軟件服務,還是軟件為硬件服務?
具體說,想達到Tesla Model車系的性能和操控度并不是硬件技術決定的,而是電控單元+電機+電池這套系統的融洽和配合度決定。其中,電控單元如何接收和下指令,電池何時釋放最大動能,電機如何消化這些動能,這都取決于電控單元與軟件如何配合。
Tesla舉全公司之力研發了一套倚靠OTA升級的軟件系統,同時做了一套為軟件而打造的汽車(所以很多科技媒體評論這是一家科技公司),到現在為止,一般每半個月,Tesla的系統就會有新的版本更新。這個節奏傳統汽車廠商們很不喜歡。
1、從慣性來說,汽車廠商按照經驗沿襲了百年的都是機械產品至上,軟件團隊予以配合就OK了的思路。一輛車的設計和版本升級都可以很實際的算出,每個零件多少錢,如果替換一個部件降低總體工業成本——它們的經驗都來自于此,也往往受限與此。
2、是目前汽車廠商的大多采用供應商合作的模式,小到一個螺絲,大到一套系統大部分都出自供應商之手。這種模式能夠很標準化的管理,長久的合作,但這個模式也有硬幣的另一面:供應商反饋速度和迭代能力不及自有團隊。
Tesla曾經官方表示:供應鏈的把控最重要的是話語權,能自己做的一定自己做,需要合作的一定是自己掌握絕對話語權。就是這種激進、霸道的做法讓Tesla在軟件更新上速度堪比“智能手機”。
什么?汽車的系統還要半個月一更新?還要遠程升級自動駕駛功能?還得想辦法提高電池的性能?——不管你理不理解,這些疑問就是汽車廠商目前都不好實現的。如果你說讓他們轉變思路,那么對汽車廠商來說絕對是一個重頭學起的新領域。
舉個例子:我們都見過用同樣的芯片、處理器、電路板山寨出一個iPhone,但你可見過山寨一個同樣與之適配的流暢的iOS系統嗎?世界上所有具備多年技術經驗的手機廠商都想做這件事,但哪家成功了?客觀的說,系統山寨的雖然用力,但身位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啊。所以,想制造特斯拉其實并不是技術的競賽,而是思路和理念。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