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亞迪自研的端到端智駕模型,起步晚了,如今世界模型不能晚。
文|魯彥博
編輯|冒詩陽
汽車像素(ID:autopix)原創
為了跟上高階智能駕駛的自研進度,比亞迪嘗試越過別人踩過的坑。
我們獨家了解到,比亞迪已經成立了一個專攻世界模型的研究團隊,組織架構上歸屬于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比亞迪的世界模型研究還處于很早期的預研階段,春節假期前預計將進行一期結果的交付。但與真正的目標,距離還有很遠。
與車型等項目的開發不同,世界模型的研究是前沿技術,沒有成熟方向可參考,結果很難控制。我們了解到,比亞迪的世界模型研究保持了小團隊作戰,目的是提高效率、快速試錯。先要完成的任務是先把世界模型研究的鏈路走完整,探索研究路徑。
比亞迪的世界模型,是高階智能駕駛研發的一部分,是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研發的前置環節,目前擬定的主要用途,是為后者提供訓練數據。
端到端智駕大模型需要對各種駕駛案例進行深度學習,來優化模型的算法。簡單來說,就是讓智駕系統通過觀看人類司機的駕駛視頻,來學習開車。
但學習量非常大。現在的算法條件下,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的每一次微小進步,都需要用海量的海量的數據堆疊起來。比如華為的智駕大模型,每天需要學習近 3500 萬公里的駕駛數據。這導致了一個問題,數據不夠用。
比亞迪 2024 年賣了 427 萬輛新能源車,其中 425 萬輛都是乘用車。理論上,比亞迪可以搜集到規模領先行業的真實駕駛數據,來提供給智駕大模型的訓練。
但一位接近比亞迪智駕研發的負責人告訴我們,與整個智駕行業所面臨的問題相似,比亞迪的智駕訓練數據有兩個問題,一是雖然數量龐大,但重復性高,豐富度不夠,不能覆蓋所有可能出現的場景;二是數據質量不夠高,很多老款車型的技術受限,甚至很多此前上市的比亞迪高端車型,依然無法回傳高質量的駕駛數據。
為了解決數據問題,世界模型是智駕行業找到的最新方法,它可以讓仿真數據的質量變高。通過建立一套高度仿真的世界模型,在虛擬場景中搜集駕駛數據,尤其是搜集場景更豐富的 “coner case”,來提供給智駕大模型做訓練。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我們,國內智能駕駛行業的公司都會參考特斯拉路徑,因此從時間點的先后來說,普遍都是先啟動的端到端智駕模型的研發,遇到數據限制后,去年開始,世界模型才逐漸成為行業未來的趨勢。
今年 1 月初的 CES(國際消費電子展)期間,英偉達發布了自己的世界模型 Cosmos,用于智能駕駛和具身智能的仿真訓練。
比亞迪真正開始自研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的時間很晚,大約比華為、小鵬等第一梯隊選手晚了 1 到 2 年。起步晚的結果是技術的暫時落后,好處是路徑更為成熟。
我們獨家了解到,比亞迪的世界模型研究項目,最早從去年 8 月開始啟動,與端到端大模型研發團隊的起步時間相當。
隨后在去年 9 月,比亞迪重新整合了與算法、大數據相關的多個部門,成立了先進技術研發中心,團隊規模超過 500 人。世界模型、端到端兩個團隊都被歸攏在了新成立的研發中心下。
與研發的挑戰一樣的是管理。比亞迪的大部分研發部門遵從工程師文化,會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攻克技術難題,結果導向、控制成本。
但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所研究的都是前沿技術,類似于科研單位,與工程師所需要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差異。比亞迪正在新部門探索一套更合理的管理方式,現在還在試錯、摸索之中。
本文為汽車像素(autopix)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