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R7公布銷售數據,其增程版車型在訂單結構中占比達70%,遠超純電版本。
原本被定義為"過渡方案"的車型,正憑借"可油可電"的復合優勢改寫市場格局。

增程式車型的逆勢上揚?
2024年國內增程式電動車銷量達118萬輛,同比激增84.2%,理想汽車靠單一增程路線連續三年盈利,問界M5增程版累計交付超15萬臺,大眾ID.ERA等傳統車企產品也相繼入局。
數據背后是消費邏輯的轉變,當純電車型陷入續航與充電焦慮時,增程式以"300km純電續航+1500km綜合續航"的組合上下通吃。
增程式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場景適配性,通過"發動機發電+電機驅動"模式,日常通勤可純電行駛(如智界R7增程版日均通勤50km可實現一周一充),長途出行則啟動增程器補能,徹底消解里程焦慮。
華為DriveONE增程3.0系統的800V超充架構,更實現10分鐘補充400km續航,將補能效率逼近純電車型。

但技術爭議從未停歇,高速工況效率衰減明顯在120km/h以上高速行駛時,增程器需持續高負荷發電,部分車型饋電油耗升至6.5L/100km。
相比同級別燃油車并無顯著優勢,甚至在極端高溫/低溫環境下,油耗還會進一步上升3%-5%。
電池負荷與衰減問題為兼顧純電續航與增程發電,增程式車型電池需頻繁在20%-80%區間充放電,長期使用后電池容量衰減速度較純電車型快約10%。部分早期車型使用3年后,純電續航縮水達20%。
結構復雜度高于純電車型盡管取消傳統變速箱,但增程式系統包含發動機、發電機、電池組、電控系統四大核心模塊,零部件數量比純電車型多30%。
直接導致維修保養成本增加(單次小保養費用約800元,比純電車型高40%),且發動機震動噪音控制仍需依賴隔音材料堆砌。
真實需求驅動下的理性選擇?
消費者對增程式的青睞,是對"使用場景成本"的精細計算理性之選。
日常通勤經濟性:以北京用戶為例,純電模式每公里成本僅為燃油車的1/6;年均2萬公里城市通勤,電費支出比燃油車節省1.2萬元以上。
長途出行確定性。慶期間某自駕游論壇調研顯示,78%的增程式車主表示"無需提前規劃充電樁",而純電車主單程超500km的出行中,62%遭遇過充電排隊或功率驟降問題。
在上海、廣州等限牌城市,增程式可上綠牌且購車成本比純電低3-5萬元;同時因保留燃油補能能力,3年車齡保值率比純電車型高15%-20%(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
但消費端亦存在隱憂,部分車企為壓低售價,在增程器排量上"做減法"(如采用1.2T三缸發動機),導致高速動力儲備不足,超車時出現明顯頓挫;部分低價車型的增程器噪音在饋電狀態下升至65分貝,影響NVH體驗。
技術路線的分歧與共識?
華為的增程式布局呈現"技術過剩"特征——將800V超充、ADS智駕系統、鴻蒙座艙等純電優勢技術下放,打造"油電同權"體驗。
但行業對其定位存在明顯分歧:支持方觀點(代表:理想、華為):增程式是"現階段最優解",符合中國充電基建區域不均的現實國情,且通過技術迭代可不斷逼近純電體驗。
預計2025年增程式車型純電續航將普遍突破500km,饋電油耗降至5L/100km以下。
質疑方觀點(代表:部分傳統車企技術高管):增程式本質是"妥協方案",能量二次轉換導致系統效率天花板明顯(最高約75%),而純電平臺通過固態電池(2027年量產)可實現1000km續航+10分鐘超充,屆時增程式將失去存在價值。

市場數據顯示這種分歧正在量化,2024年增程式車型在20-30萬元家庭SUV市場滲透率近30%,但在15萬元以下小型車和40萬元以上高端純電市場,滲透率分別僅10%,呈現明顯的場景化細分特征。?
技術邊界在哪?
增程式技術的存續空間,取決于兩大核心變量:
純電補能網絡的完善速度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國車樁比降至2.5:1,但鄉鎮地區覆蓋率不足30%。若2027年前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超充站100%覆蓋,增程式的長途補能優勢將縮水30%-40%。
電池技術的突破節奏當4C超充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350Wh/kg)實現量產,純電車型可在15分鐘補充800km續航,屆時增程式的"油電雙補"優勢僅剩應急場景,市場份額可能回落至10%以下(中科院歐陽明高團隊預測)。

但短期來看,增程式仍有明確價值:在商用車領域,增程式重卡憑借1200km續航+15分鐘快充,已在港口物流場景實現替代率20%;在西北、東北等嚴寒/偏遠地區,其銷量占比達新能源車型的45%,成為事實上的"區域剛需"。
結語:
理性看待技術演進中的現實選擇,增程式車型的熱銷,不是技術倒退的信號,而是市場需求與產業現狀的理性耦合。
它用"帶電油箱"的方案,解決了純電車型尚未完全攻克的補能痛點,同時暴露了自身在高速效率、長期可靠性上的局限。
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增程式意味著在"當下便利"與"未來趨勢"間求得平衡;對于行業而言,這一技術的存在,恰是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真實注腳。?
當我們討論增程式是否為"過渡產品"時,更應看到:所有技術路線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解決方案。
在固態電池尚未普及、充電網絡仍需完善的今天,增程式用務實的方式推動著電動化進程;而當技術奇點到來,它或許會完成使命退居幕后。
但無論如何,這種直面用戶痛點的創新思維,始終是產業進步的重要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