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華麗的屏幕,恢復原來的面板!返璞歸真吧。”
“物理按鍵簡單直接,屏幕控制復雜多樣。”
“你說語音控制汽車好,可是想過場景與情緒嗎?”
“到底該不該保留實體按鍵?”
“汽車要屏幕還是要按鍵?”
……
關于汽車是否應該強制標配實體按鍵,保證部分功能不集成于大屏幕的討論還在繼續;網友們觀點不一,年輕的汽車用戶偏愛全觸屏座艙,中年、老年和部分中青司機則偏愛實體按鍵。于是“年齡”成為分析該話題的關鍵參考因素,難道真的是中老年司機們無法適應新生代的汽車座艙嗎?

曾經在分析該話題的時候,筆者被部分網友評價為“老古董”或“古墓派。”
然而筆者只是中年人,對于新鮮事物的熱情不比青年人低。可是對于全觸屏座艙還是難以適應,其核心因素全觸屏直接我的駕駛專注度。比如在40度的天氣中進入車里,首先要把空調風量和溫度調到最低,讓座艙快速降溫;待溫度達到理想標準之后,還是要調整回來,否則短時間內過大的溫差會令人不適。而在大屏幕里調節空調溫度、風量、出風方向和座椅通風等功能,至少要從主頁逐層打開三到五個界面,打開每個界面的時候都需要觀察,視線難免會從路面轉移到界面。

不看路面開車難道不危險嗎?
可是不看就調不好。
因為屏幕界面沒有觸感反饋,根本形成不了肌肉記憶;而且有些車輛屏幕的左右角度是可以調整的,調整之后更難形成記憶程序,所以只有看著屏幕才能準確調整。
這與開車的時候低頭看手機有什么區別?
久而久之,不得不養成在開車之前調整空調界面的習慣,想要在行駛中調節則只能拜托副駕駛或者到停車等待信號燈的時候再去調節——作為用戶不得不去遷就汽車?這樣的用車體驗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

語音控制能否替代實體按鍵?
認為全觸屏座艙比保留實體按鍵更好的司機們,其觀點中普遍有“為何不用語音控制”的反問。用語音控制當然是方便的,可是語音控制是場景化的,在現實中是有使用限制的。比如商務人士在行車過程中正在與同車人交流,此時哪怕自己不是司機,司機忽然來一句“你好!XX。請把空調調整至20度,將風量調整到3級,將座椅通風調整到1級,將循環模式調整至外循環,將動能回收調整至常規,將……”

感受如何?
不要在不恰當的場景中影響別人的對話,這是基礎的禮儀。
可是如果只能依靠語音控制的話,那就沒有辦法適應全場景;而用全觸屏控制的話,行車安全又難以保證,所以這樣的組合其實是比較尷尬的。而且車機一旦設置為功能“免喚醒”的話,司機與乘車人的聊天過程中很有可能誤控制車機,比如對話提到“下一個”或“關空調”等內容,車機也會冷不丁的回答一句并進行錯誤指令,這就是更尷尬了。

參考內容:
《Vi Bilagare》機構曾經進行過測試,同時進行溫度調節和多媒體等功能調節,只能通過屏幕控制的車輛耗時45秒,帶有實體按鍵的老車卻只用了10秒。
兩車差的35秒大大增加了前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所以在《What Car》雜志的調研結果里顯示依然有89%的受訪用戶表示更喜愛實體按鍵,調研結果顯然更具說服力。可是國內機動車安全運行技術條件并沒有對車輛實體按鍵的詳細要求,于是才會出現大量無按鍵的全觸屏汽車;作為汽車制造商會如此選擇并不奇怪,因為大屏幕是不得不用的,造車成本是會增加的,在此基礎之上能省一個按鍵就省一個按鍵,再綜合汽車行業白熱化的競爭來分析的話,汽車制造商是恨不得連轉向或雨刮撥桿都給取消的。這也是諸多汽車開始使用懷擋的原因,在都是電子換擋的基礎上,懷擋的換擋桿制造成本最低。
可是任何能影響到行車安全的設計都是壞的設計,任何炫酷的、前衛的、充滿科技感的設計也都要為行車安全讓步。
汽車終歸不是用來看而是用來開的,所以汽車至少應當保留基礎功能的實體按鍵,不能任由汽車制造商去“自由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