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尚未普及的年代,油氣兩用摻燒系統曾是燃油車節能減排的重要技術路徑。這項“古早混動”技術通過汽油與天然氣、LPG與柴油的雙燃料協同,在成本、環保與動力性能間尋求平衡,其技術邏輯與行業影響至今仍具參考價值。

一、技術原理:雙燃料協同的燃燒控制
油氣兩用系統的核心在于通過傳感器與電控單元實現燃料比例的動態調節。以汽油/CNG系統為例,發動機運行時,傳感器監測轉速、負荷等參數,控制系統據此調整油氣供給比例——低負荷時提高天然氣比例以降低成本,高負荷時增加汽油供給以確保動力輸出。類似地,LPG/柴油雙燃料系統通過柴油引燃預混合的LPG氣體,利用柴油的高能量密度與LPG的清潔特性,實現燃燒效率與排放控制的優化。

二、行業實踐:從改裝到原廠化的技術迭代
早期油氣兩用技術多以改裝形式存在,如2015年五菱榮光的CNG改裝案例,雖能降低使用成本,但面臨儲氣罐占用空間、加氣站分布不足等問題。隨著技術成熟,車企開始推出原廠雙燃料車型,例如江淮1卡駿鈴的CNG/柴油版,通過優化氣體供給裝置與燃燒室設計,提升系統可靠性與動力性能。此外,LPG/柴油雙燃料技術在商用車領域的應用,進一步驗證了其降低煙度、減少有害排放的有效性。
三、技術局限:成本、續航與基礎設施的三角困境
盡管油氣兩用系統在節能減排上表現突出,但其局限性同樣明顯:改裝成本高昂、天然氣能量密度低導致續航受限、加氣站網絡不完善影響長途使用。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其市場空間被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動技術擠壓。然而,在特定場景下,如城市物流、固定路線運輸,雙燃料技術仍因其低成本與環保優勢占據一席之地。

四、歷史啟示:技術迭代的過渡性價值
油氣兩用摻燒系統的興衰,折射出汽車工業技術迭代的普遍規律——任何技術路線均需經歷“經濟性-環保性-便利性”的平衡考驗。在新能源技術尚未突破續航與成本瓶頸的階段,雙燃料系統作為過渡方案,為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節能減排經驗。如今,隨著電池技術與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油氣混動雖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其對燃料靈活性與燃燒控制的探索,仍為混動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