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2025長安汽車科技生態大會上,長安汽車擲地有聲地宣布:2026年發布首款載人飛行汽車,2028年實現量產交付。這一計劃打破了傳統汽車行業的邊界,將出行領域競爭引向低空。
長安汽車并非只是紙上談兵。其旗下的杭州智元研究院已經開發出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載人飛行器。這款看起來來自科幻大片的裝備,已在今年4月成功完成首飛,預計2026年將推出民用版。

長安的飛行藍圖
長安汽車在這次科技生態大會上公布了清晰的時間表:明年發布首款載人飛行汽車,三年后實現量產交付。
與此長安還宣布同步推進低空文旅、道路救援、高層消防、能源作業等場景的商業化落地。
長安汽車已經謀劃好了長遠發展路線。根據公開資料,長安計劃在全國建立10個運營中心,到2035年構建完整的低空產業生態體系,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硬核技術支撐
長安汽車在飛行汽車領域的底氣來自其技術積累。旗下的三涵道穿戴式載人飛行器采用了三項核心技術:大推重比動力系統、高抗干擾飛行控制系統和輕量化穿戴結構。
這款飛行器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最大載重100公斤,最高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60公里,最高可飛至1000米高空。它采用純電驅動,配備11度電的電池,可飛行約20分鐘,最大飛行距離約8公里。
安全性方面,飛行器配備了緊急降落傘系統,一旦在空中發生故障,系統會立即讓人與設備分離,最大限度保證駕駛員安全。目前已累計完成超過200架次飛行測試,能夠滿足商用要求。

不只是概念
飛行汽車已經從一個概念逐漸走向現實。據預測,2025年載物eVTOL將開始商用,載人eVTOL將在特定場景示范運行。
到2026年,小鵬匯天等企業也計劃實現量產交付。這表明整個行業正在邁向商業化應用階段。
市場需求已經顯現。長安的三涵道載人飛行器尚未正式上市,但首批5000臺已經被消防隊、電力公司和景區搶購一空。
挑戰與機遇并存
飛行汽車要真正普及還面臨不少挑戰。目前eVTOL仍面臨續航-載重-成本的“不可能三角”,主流型號續航僅25-35公里,百萬級售價需要電池降本70%并提升能量密度30%才可能規模化。
政策支持雖然明確,但空域僅開放300米以下試驗高度,核心區飛行審批仍然嚴格。安全事件和公眾接受度是最大風險點,一旦發生事故可能引發政策收緊[citation:9。
真實需求呈現“先toB后tOC、先載物后載人”的路徑。政府應急、物流配送和高階文旅等B端場景將優先落地;城市日常通勤仍屬高端體驗,需要價格降至30-50萬元、起降點廣泛覆蓋后才可能成為大眾選擇。

未來的出行圖景
隨著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飛行汽車的發展將經歷幾個階段。從2025-2030年的商業化示范運行,到2030-2050年的規模化商業運營,飛行汽車將成為低空交通主流運載工具。
到2050年,陸空兩棲飛行汽車將走向大眾化普及,與地面交通深度融合。預計全球95個主要城市空中飛行汽車數量將接近10萬輛。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安全是智能化的目標和底線。長安汽車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還是安全。”這一表態回應了公眾對飛行汽車安全性的普遍關切。
結語
長安汽車計劃到2035年構建完整的低空產業生態體系,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下,飛行汽車正逐漸從科幻走向現實。未來十年,我們很可能見證城市交通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轉變的歷史性進程。

互動話題:飛行汽車能否成為未來大眾主流出行方式?
支持觀點:飛行汽車是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能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隨著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一定會像汽車一樣普及。
反對觀點:飛行汽車更多是概念炒作,實際應用面臨空域管理、安全性、基礎設施等多重限制,難以成為大眾主流出行方式。
中間觀點:飛行汽車會在特定場景和領域(如應急救援、旅游觀光)找到應用空間,但難以完全替代傳統地面交通工具,未來將是多元化交通體系的一部分。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