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行至大半,中國汽車市場呈現出一幅多元化發展的圖景。與數年前行業普遍預測的"電動化快速替代"不同,燃油車依然展現出強大的市場韌性。根據最新行業數據顯示,燃油車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仍保持在50%左右,這一數字遠超此前預期。

作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上汽大眾的市場表現頗具代表性。今年1-8月,該企業累計終端銷量近70萬輛,其中8月單月銷量達9萬輛,環比增長9%。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燃油車產品線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朗逸家族月銷2.4萬輛,帕薩特家族月銷1.9萬輛,途觀L月銷1.8萬輛,途岳月銷1.4萬輛。這些數字背后,反映的是市場需求的真實面貌。
理性看待市場多元化需求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消費者需求呈現明顯的分層和多元化特征。在一二線城市,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較高,充電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而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燃油車仍具有明顯的使用便利性優勢。同時,不同用戶群體基于使用場景、經濟性考量和個人偏好,對動力形式的選擇也存在差異。

這種多元化需求格局可能將持續較長時間。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時間,電池技術在低溫性能、充電速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這些客觀因素都決定了汽車動力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將是長期趨勢。
"油電同智"打破技術邊界
上汽大眾提出的"油電同智"戰略,正在打破傳統的技術邊界。在過去,智能化往往被視為電動車的專屬優勢,但隨著電子電氣架構的進步,這一認知正在被顛覆。

以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為例,該車型全球首次在燃油車上搭載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配備先進的智能座艙系統。市場反饋顯示,這款車型上市12小時內訂單突破8000份,限量版三日內售罄。這一現象表明,消費者拒絕的不是燃油車本身,而是缺乏創新的產品理念。
在技術層面,上汽大眾通過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使燃油車能夠支持與電動車相同水平的智能化功能。包括高通驍龍8155芯片、千兆以太網、OTA遠程升級等技術的應用,確保了燃油車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方面的體驗不輸于電動車。
駕駛質感成為差異化優勢
在電動車憑借加速性能重新定義"快"的今天,燃油車正在強化其獨特的駕控優勢。以上汽大眾全新凌渡L GTS為例,該車型注重駕駛質感和機械素養,通過精準的轉向調校、靈活的底盤響應和順暢的動力匹配,提供電動車難以實現的駕駛參與感。

燃油車在駕駛質感、機械溝通感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來自于內燃機特有的動力輸出特性和傳統底盤調校經驗的積累。對于注重駕駛樂趣的用戶群體,這種差異化價值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務實的產品策略
上汽大眾通過"Pro家族"系列推進燃油車的智能化升級。帕薩特 Pro、途觀L Pro、途昂 Pro等車型在智能體驗方面與電動車型保持同步,同時保留燃油車在實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傳統優勢。
這種產品策略體現了傳統車企在轉型過程中的務實態度:既積極擁抱智能化趨勢,又充分發揮傳統技術優勢。從市場反饋來看,這種"兼容進化"的思路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供應鏈體系協同發展

在供應鏈層面,上汽大眾通過標準化和模塊化策略,實現不同動力形式車型在智能部件方面的通用化。這種策略不僅降低了研發和生產成本,也加速了智能科技在燃油車領域的普及。
與此同時,企業繼續保持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將最新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解決方案應用于燃油車。這種開放合作的態度,有助于快速提升燃油車的智能化水平。
寫在最后:
從當前市場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汽車市場很可能形成多種動力形式并存的格局。純電動、插電混動、增程式和燃油車將各自發揮優勢,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
上汽大眾的"油電同智"戰略,為傳統車企應對產業轉型提供了一條務實路徑。通過將智能科技平等應用于不同動力形式的車型,既滿足了用戶對智能體驗的需求,又保持了產品線的多樣性。

這種基于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雙軌發展策略,不僅有利于企業平穩過渡,也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加理性、務實的方向發展。在汽車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這種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的戰略思維,值得行業關注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