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特斯拉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跌破40%,創下自2017年10月以來的月度歷史新低。這意味著,每賣出10輛電動車,只有不到4輛來自特斯拉。而就在幾年前,特斯拉曾獨占超80%的市場。

在美國市場,傳統車企現代、起亞、豐田等品牌正在加大電動車型推廣力度,推出了零利率、低首付甚至免費充電等服務,銷量增幅高達60%-120%。相比之下,特斯拉8月在美銷量增速僅3.1%,遠低于行業平均的14%。一邊是競品百花齊放,另一邊是特斯拉產品線老化,Model 3和Y已征戰多年,Cybertruck實際上也沒能打開大眾市場,而傳了很久的“廉價版”車型也遲遲未見蹤影。

其實這與特斯拉目前的戰略重心轉移也有不少關系,近年來特斯拉似乎把更多的資源傾注在自動駕駛出租車和人形機器人方向,甚至推遲了平價車型計劃。董事會還為馬斯克開出了一份史無前例的1萬億美元薪酬方案,賭的是十年后公司估值飆升至8.5萬億美元。然而,眼下特斯拉的核心盈利仍依賴汽車業務。有分析師直言:“如果本質上仍是車企,卻沒有新產品,份額自然會下滑。”
偵探總結
特斯拉主動把重心從電動車紅海轉向AI與機器人的藍海,汽車基本盤下滑也是必然現象。
但資本市場和消費者是否愿意為特斯拉的這份賭注買單,就是個未知數了。如今傳統車企靠“簡單粗暴”的優惠和扎實的產品迭代蠶食市場,特斯拉卻似乎陷入“既要保利潤、又要守份額”的兩難。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特斯拉夢想成為下一個蘋果,那就要接受用戶不再愿意為它的“汽車”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