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全球多地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酷熱。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用車場景也更復雜多元,行業對于“座艙熱環境”專業評價的呼聲漸高。
近日實施的中國綠色汽車評價規程(C-GCAP)(2024年版修訂版),首次將座艙熱環境指標納入健康測評板塊,以“中國場景+自主技術”的雙輪驅動,讓“呼之欲出”的期待轉化為“落地見效”的實踐,有效填補行業空白,推動中國汽車熱舒適技術向全球領先水平邁進。
讓我們透過兩個關鍵詞,探究C-GCAP座艙熱環境測評背后的“硬核”內涵。
關鍵詞①中國體征本土化開發,讓測評“貼合日常”
座艙熱環境試驗旨在通過真實、全面的熱環境參數采集建立實時的人體熱舒適感知預測,提升車輛空調系統的自動化控制管理,以實現座艙熱舒適性與車輛空調能耗的協同優化。
中國地域遼闊,用車場景的氣候差異顯著。C-GCAP座艙熱環境測評重點打造兩大本土化核心模塊,從“實體工具”到“數據模型”實現全鏈條中國化適配,使測評精度顯著提升,讓“測評貼合日常”。
一方面,構建中國體征熱舒適假人模型:嚴格依據國家標準采集中國人體尺寸數據,精準錨定中國人群身體輪廓、關鍵部位比例等特征,創新研制出符合中國人體體征的假人實體模型,徹底告別依賴海外人體數據的“水土不服”問題,確保測試過程中假人對座艙環境的感知與中國用戶真實體驗高度一致。另一方面,研發專屬熱舒適性預測模型:組織大規模中國人群試驗,全面涵蓋汽車座艙升溫、降溫等典型用車場景;系統采集試驗人群的熱生理指標(如體表溫度、代謝率)與熱舒適主觀評價數據,建立起專屬中國人群的熱舒適專項數據庫;在此基礎上修正現有模型的算法邏輯與核心參數,有效解決傳統模型因數據來源差異導致的預測偏差問題。

中國體征熱舒適假人
關鍵詞②自主技術護航,給“舒適”一個量化標準
以往的座艙熱舒適性評價,多停留在“主觀感受”層面,缺乏統一量化依據。C-GCAP座艙熱環境測評首次將其拆解為兩大核心維度,立足中國不同季節氣候特征,模擬高溫暴曬、低溫浸置、春秋變溫等真實用車場景,從“座艙熱舒適調節效率、座艙熱舒適自適應保持”兩方面進行量化評分,用數據定義“舒適底線”。
其中,座艙熱舒適調節效率聚焦用戶最關心的“冷熱響應速度”——如夏季暴曬后,空調多久能將座艙溫度從60℃降至26℃?系統通過中汽中心自主研發的中國體征熱舒適假人,實時采集頭部、胸部、大腿等16個關鍵部位的溫度、風速、太陽輻射、熱流輻射、濕度等數據,結合自主研制的CN_Manikin50M1汽車座艙熱舒適性測評系統設備,精準計算空調系統的座艙熱舒適調節效率,杜絕“虛標舒適”。座艙熱舒適自適應保持關注長時間用車的座艙熱舒適性狀態——試驗工況中,車輛空調是否可以將座艙調控到舒適狀態。并在行車途中,外部環境發生快速變化時,車輛空調系統的快速響應及熱舒適保持能力,確保座艙始終穩定在舒適區間,避免“忽冷忽熱”的尷尬。

測試評價過程實時、直觀、生動呈現
C-GCAP座艙熱環境測評的推出,不僅是一次測評規程的升級,更是中汽中心以技術創新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汽中心自主研制的測評系統實時、精準的展示汽車座艙熱舒適性調控過程,不僅填補國內空白,更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給出了獨具一格的“中國方案”。“CFD仿真-實車測試-熱舒適評價”的工具鏈閉環,可有效評估車體結構和空調系統在惡劣氣候環境下的熱舒適性表現,更真實的模擬用戶實際使用場景下的熱舒適感受,為車企優化空調策略、降低能耗提供關鍵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