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新能源車型極限續航與電耗實測榜單公布,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憑借亮眼數據引發熱議——在120km/h高速工況測試中,2025款Model 3后驅版以14.69kWh/100km的平均電耗穩居榜首,Model Y后驅版緊隨其后,電耗15.81kWh/100km,遠超榮威、小鵬等競品;在熱門單電機轎車極限電耗榜中,Model 3更是以17.89kWh/100km的成績與小米SU7、銀河E8共同躋身前三,且CLTC續航達成率達到55.1%,與小米SU7持平。不少網友直呼“特斯拉電耗優勢斷層”,但也有質疑聲指出“數據背后藏著細節”,這場關于“電耗高低”的討論,遠比榜單數字更復雜。

從實測數據來看,特斯拉的電耗表現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以高速120km/h工況為例,Model 3在消耗56.25kWh電量的情況下,能行駛383公里,不僅電耗最低,續航里程也遠超排名第二的榮威D6(308公里);即便是體型更大的Model Y,同樣電量下也能跑355.9公里,電耗僅比Model 3高1.12kWh/100km。這種優勢背后,既有車型設計的因素——特斯拉Model 3車身重量接近A級車水準,比同級別國產B級電動車輕約100-200kg,輕量化車身自然能降低能耗;也離不開輪胎配置的加持,Model 3搭載的普利司通TURANZA T005 EV輪胎,主打低滾阻特性,能減少行駛中的能量損耗,這對電耗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隨著討論深入,不少網友對實測數據的“客觀性”提出了疑問。有行業人士指出,測評中未明確提及的細節可能影響結果:比如特斯拉出廠胎壓普遍設定在2.9bar,而多數國產車型胎壓為2.5-2.7bar,更高的胎壓能降低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減少滾阻,從而間接降低電耗;此外,測試時的均速、空調開啟強度、車輛是否滿載、上一次充電是快充還是慢充等變量,均未在榜單中詳細說明,這些因素都可能對電耗數據產生影響。有網友直言“只看電耗數字太片面,要是特斯拉全程關空調、空載測試,而其他車型正常開啟舒適配置,這樣的對比并不公平”。
更有意思的是,關于“電耗重要性”的討論也隨之展開。支持特斯拉的網友認為,低電耗意味著“花錢更少”——以年行駛1萬公里計算,Model 3比電耗17kWh/100km的車型每年能省約231元電費(按0.7元/kWh計算),長期使用成本優勢明顯;但反對者則表示,消費者更在意“實際續航”而非“電耗數字”,比如小鵬P7雖然電耗16.04kWh/100km,比Model 3高1.35kWh/100km,但90%電量能跑428.1公里,比Model 3還多45公里,“能少跑一次充電站,比省幾十塊電費更實用”。還有網友拿油車類比:“就像油車,有人選500公里續航、百公里油耗5L的,有人選1000公里續航、百公里油耗12L的,關鍵看需求,不能單靠能耗論優劣。”
此外,也有聲音質疑特斯拉的“三電技術優勢”。有網友指出,特斯拉Model S的車重與國產B級電動車相近,但電耗卻更高,“說明特斯拉并非所有車型都能做到低電耗,Model 3和Model Y的優勢更多是車身輕量化帶來的,而非三電技術領先”;還有人認為,國產車企在電耗控制上進步迅速,比如榮威D6、小鵬P7等車型的電耗已逐漸接近特斯拉,且在配置豐富度上更具優勢,“隨著電池技術和電控系統的升級,未來電耗差距可能會進一步縮小”。
其實,看待特斯拉的電耗表現,需要結合實測條件、使用場景和個人需求綜合判斷。如果日常以高速通勤為主,且注重長期使用成本,特斯拉的低電耗確實有吸引力;但如果更看重續航里程和配置體驗,部分國產車型可能更符合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榜單數據還是網友討論,都提醒我們:評價一款電動車的優劣,不能只盯著某一項指標,電耗、續航、配置、價格等因素的平衡,才是選擇的關鍵。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迭代,相信“電耗競賽”會愈發激烈,而最終受益的,終將是廣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