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不少朋友近期在挑選純電車時,常陷入 “想要空間靈活、智能配置,又希望預算控制在 15 萬內” 的糾結中。我自己在對比多款車型后,最終選擇了零跑 B10,經過兩個多月的日常使用,對這款車的實際表現有了較深的感受。這款車曾與零跑 Lafa5 一同在 2025 慕尼黑車展亮相,Lafa5 以兩廂造型和六種潮流配色吸引追求個性的用戶,而 B10 作為緊湊型純電 SUV,在續航、空間利用和智能配置上更貼合家庭使用需求,國內 9.98-12.98 萬元的售價,相比歐洲市場 25 萬人民幣的定價,確實讓更多用戶能接觸到這類配置的車型。

先談談車內的用料與乘坐感受,這是我提車后最先注意到的細節。零跑 B10 的座椅面料通過了歐盟 OEKO-TEX? 母嬰級環保認證,還添加了竹炭纖維,提車時車內幾乎沒有常見的新車刺鼻氣味,對家里有孩子或皮膚敏感的人很友好。我之前坐過一些標注 “真皮” 座椅的車型,夏天長時間乘坐容易悶熱出汗,哪怕開著空調,后背也常會沾著衣服,而這款車的座椅面料透氣性不錯,即使通勤 1 小時,后背和腿部也能保持干爽。車門板上有細致的刺繡和打孔紋理,還隱藏了竹節元素,湊近看能發現紋理排布很有規律,雖然是小設計,但能感受到對細節的把控。整體座艙的觸感比較細膩,方向盤的皮質包裹軟硬適中,握感貼合手掌,坐進駕駛位后,身體能自然放松,不會有生硬的壓迫感。

車內空間的靈活性是這款車最讓我滿意的地方。內飾采用 “悅動幾何” 風格,用了不少圓角矩形元素,空調出風口的邊緣、中控屏的邊框都做了圓潤處理,視覺上顯得年輕且有科技感。中控臺是開放式懸浮設計,沒有傳統物理按鍵,下方還留出了儲物空間,能放下隨身的背包或折疊傘,操作邏輯和平時用的平板電腦相似,我愛人第一次用車時,只看了我使用一遍,就學會了調節空調溫度和切換音樂。最實用的是副駕駛區域的 “魔術拓展孔”,兩排看似普通的孔洞能搭配不同配件,我裝了折疊桌板,桌板展開后面積剛好放下 13 英寸筆記本電腦,偶爾需要臨時處理工作郵件時,副駕駛就能變成臨時辦公區,連外接鼠標都有地方放;我女兒喜歡在車里看動畫片,加裝可調節角度的手機支架后,她坐在后排能調整到舒服的觀看姿勢,再也不用舉著手機。這種設計有點像家里的洞洞板,能根據需求調整,讓車內空間不再局限于 “乘坐” 功能。

更意外的是副駕駛座椅能完全放平,與后排拼接后能形成 1.8 米長的休息區。上個月和家人去郊外露營,原本訂好的民宿臨時出了問題,我們就在車里鋪了薄床墊,我身高 178cm,躺著時腳不會頂到車頭,愛人靠在枕頭上看劇也很自在,孩子還能在旁邊翻身玩玩具。睡前打開車窗留一條縫,能聽到外面的蟲鳴,比住酒店多了幾分親近自然的感覺。這種能當作 “臨時休息空間” 的設計,在 15 萬內的車型里并不常見,對經常短途旅行的家庭來說很實用。不過后排中間地臺有輕微凸起,高度大概 5 厘米左右,要是坐三個人,中間乘客的腳可能會有點局促,只能把腳分開放在凸起兩側,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智能配置方面,零跑 B10 在同價位車型里有一定特點。我選的 510 公里續航版本搭載了禾賽 AT128 激光雷達,最大探測距離 200 米,雷達安裝在車頭格柵下方,不仔細看幾乎發現不了,還配合了高通 8650 芯片,這套硬件在 20 萬以上的車型中更常見。日常使用時,高速和市區都能開啟導航輔助駕駛,自動變道時會先觀察后方來車,確認安全后再平穩變道,不會有突然轉向的突兀感;智能泊車功能對新手很友好,哪怕是狹窄的側方車位,也能精準停入,我同事第一次用就成功停好了車。我每天通勤路線固定,設定 “通勤路線記憶” 后,車子能自動應對收費站 —— 接近收費站時會提前減速,識別 ETC 后自動抬桿通過,過了收費站又會平穩加速到限速;遇到匝道時也能提前規劃路線,不用頻繁手動調整方向盤,減輕了不少疲勞。但每次使用輔助功能時,我都會雙手保持在方向盤上,偶爾遇到突發情況,比如有非機動車突然橫穿馬路,系統會及時提醒,這時還需要自己手動剎車,畢竟這些功能只是輔助,不能完全依賴,安全駕駛還是要靠自己。

車機系統的表現也比較穩定,搭載的高通驍龍 8295 芯片讓操作很流暢,14.6 英寸 2.5K 懸浮中控屏顯示清晰,字體邊緣沒有模糊感,切換界面時沒有卡頓,哪怕同時打開導航、音樂和空調控制頁面,也能順暢操作。語音助手接入了通義千問和 DeepSeek 雙 AI 大模型,支持連續對話,不用每次都喊喚醒詞,還能識別 20 種方言,我父母說的是老家方言,之前用其他車的語音助手經常識別錯誤,用這款車時說 “打開天窗”“調低空調到 23 度”,都能準確識別并執行。系統還能記住個人習慣,比如我喜歡把座椅調至最低、靠背角度往后傾 15 度,音樂音量保持在 15,上車后只要登錄自己的賬號,座椅和音樂就會自動調整到預設狀態,不用每次手動設置,這點很貼心。

動力系統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期。這款車搭載后置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 160 千瓦,峰值扭矩 240 牛?米,百公里加速 6.8 秒。平時在城市道路行駛,起步很輕快,遇到紅綠燈起步時,踩下油門就能立刻感受到動力,不會有動力延遲的感覺,哪怕車上坐滿 4 個人,起步也不會顯得吃力。上個月去山區游玩,走了一段蜿蜒山路,路面有不少上坡和彎道,深踩油門時動力響應及時,不會有 “踩了油門沒反應” 的滯后感;連續過彎加減速也比較平順,沒有明顯頓挫,坐在后排的家人說不會有暈車的感覺。高速上超車時,從 80 公里 / 小時加速到 120 公里 / 小時,大概需要 5 秒左右,過程穩定,車身不會有發飄的感覺,最高時速能到 170 公里 / 小時,應對偶爾的高速長途足夠了。不過我平時開車比較溫和,很少急加速,畢竟急加速不僅會增加耗電量,還可能影響行車安全,對續航也會有影響。

續航和充電是純電車用戶最關心的點。這款車配備 56.2 千瓦時磷酸鐵鋰電池,電池組安裝在底盤下方,不會占用車內空間,雖然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鋰電池,但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更有優勢,之前了解過,磷酸鐵鋰電池循環壽命更長,即使使用 3-5 年,續航衰減也比較慢,對打算長期用車的家庭來說更合適。官方給出的 CLTC 續航是 510 公里,實際使用中會受氣溫和駕駛習慣影響,夏天開空調制冷時,續航會比春秋季節少一點,冬天開暖風影響更大一些;我平時開空調 24 度、不急加速,盡量保持勻速行駛,實際續航能到 440 公里左右,達成率超過 85%。工作日通勤每天 25 公里,早上送孩子上學,下午下班回家,加上偶爾去超市買菜,一周下來大概行駛 150 公里,剩余電量還能有一半以上,一周充一次電完全足夠,不用頻繁跑充電樁,節省了不少時間。
充電速度也比較符合預期,官方說快充 20 分鐘能充到 80%,我在高速服務區測試過,當時電池剩余電量 25%,插上快充樁后,前 10 分鐘充電速度很快,電量能從 25% 升到 55%,之后速度會稍微放緩,從 30% 充到 80% 用了 22 分鐘,基本符合標注。充電時車內還能開啟空調,不會影響充電速度,夏天充電時不用在車外暴曬等待。平時我習慣晚上回家用慢充,家里裝的充電樁功率和官方 4.2 小時的慢充時間差不多,晚上 10 點插上電,早上 6 點起床時已經充滿,滿電后充電樁會自動斷電,不用擔心過充;慢充對電池更友好,能減少電池損耗,延長使用壽命。不過冬天低溫時,快充速度會慢一點,從 20% 充到 80% 大概需要 28 分鐘,比平時多花 6 分鐘左右,這是純電車常見的情況,畢竟低溫會影響電池活性,能理解。

外觀設計上,零跑 B10 延續了家族風格,又加了些新元素。前臉的 “引力場” 三段式線條讓車頭顯得簡潔又有層次感,上半部分線條和大燈相連,中間線條穿過格柵,下半部分線條靠近保險杠,視覺上拉長了車頭寬度。機蓋的曲面處理配合飛翼式大燈,大燈造型細長,晚上點亮后辨識度很高,燈組里的點狀晶體設計靈感來自流星軌跡,點亮時會有漸變效果,像流星劃過的痕跡,我同事看到后還問過這車的型號,說燈光看起來很特別。車身側面的 “尾跡云” 腰線從車頭延伸到車尾,線條流暢,不像有些車型的腰線那么生硬;搭配隱藏式門把手,關門后車身側面沒有凸起的把手,減少了風阻,還能避免把手被積雪凍住;星芒輪轂是 18 英寸的,輪轂上的線條像星星的光芒,清洗起來也方便,不會有太多藏污納垢的縫隙。顏色有七種選擇,我選的 “星夜藍” 用了珠光漆工藝,在陽光下會泛出細微的銀色珠光,不同角度看顏色還會有輕微變化,比普通單色漆更有質感。了解到這種漆面的耐候性能達到 3000 小時以上,不管是南方梅雨季節的潮濕,還是北方冬天的大風和融雪劑,都能減少漆面老化、褪色,長期用車不用頻繁打蠟保養,節省了后續維護成本。


經過這段時間的使用,我覺得零跑 B10 在空間、智能配置和續航上的表現比較均衡,能滿足家庭日常用車需求。比如周末帶家人去超市采購,后備箱能放下兩個大購物袋和孩子的推車,后排還能坐三個人;平時通勤用輔助駕駛減輕疲勞,晚上用慢充補充電量,不用費心規劃充電時間。當然,它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后排中間地臺凸起、冬天快充速度略有下降,但綜合價格和配置來看,這些小不足在可接受范圍內。如果你也在尋找 10-15 萬的純電 SUV,注重空間靈活性和日常實用性,不妨去 4S 店實際體驗一下,坐在駕駛位感受一下座椅舒適度,試試語音助手的識別速度,甚至可以短途試駕,感受一下動力和操控。畢竟每個人的用車需求不同,有人更看重加速性能,有人更在意后排空間,親自感受后才能判斷是否適合自己。選車不用追求 “完美”,只要能貼合自己的生活場景,比如家庭用車注重空間和安全,通勤用車注重續航和便捷性,那就是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