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工信部、財政部、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 2026-2027 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技術要求調整公告,從純電動乘用車的電能消耗,到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續航、油耗,都劃定了更明確的 “達標線”。這一調整不僅是對車企技術實力的考驗,更直接關系到消費者未來買車能否享受購置稅優惠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只有符合新規的車型才會被列入《減免稅目錄》,想省錢買車,就得先看懂這些技術要求背后的 “門道”。

先看純電動乘用車的核心變化:百公里電能消耗有了硬性限值。新規要求純電車的電能消耗量必須不高于《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 1 部分:乘用車》(GB 36980.1-2025)對應車型的標準,哪怕是最大設計總質量超過 3500kg 的車型,也得參照 3500kg 車型的限值執行。這意味著 “高能耗電動車” 將被擋在購置稅減免門外,比如此前部分續航虛標、實際電耗居高不下的車型,若不升級電池或優化車身輕量化設計,明年起可能就無法享受優惠。對消費者來說,這反而是件好事 —— 能享受減免的純電車,意味著能耗更優,長期使用成本更低,不用再擔心 “買得起車、開不起電”。

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調整更細致,直接瞄準 “偽混動” 的痛點。第一,純電續駛里程底線提高到 100 公里(有條件的等效全電里程),比此前部分地區執行的 80 公里標準更嚴格。這意味著那些 “純電續航只有 50-60 公里,本質還是靠油跑” 的插混車型,若不提升電池容量,將失去購置稅減免資格。對日常通勤依賴純電模式的用戶來說,100 公里的續航基本能覆蓋一周通勤(按日均 20 公里算),不用頻繁切換油電模式,實用性大幅提升。
第二,電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有了明確比例限制。新規按整備質量分檔:2510kg 以下的車型,油耗要小于《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2024)對應標準的 70%;2510kg 及以上的車型,要小于 75%。簡單說,就是插混車在電池沒電、靠發動機驅動時,也得比同級別燃油車更省油。比如一款整備質量 2000kg 的插混 SUV,若同級別燃油車的油耗限值是 7L/100km,那它在電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就得低于 4.9L/100km 才算達標。這直接打擊了 “油改電” 的插混車型 —— 這類車往往發動機效率低,虧電油耗高,未來若不升級混動專用發動機或優化動力耦合系統,很難符合要求。

第三,電量消耗模式的電能消耗也有上限。2510kg 以下車型的電耗要小于國標限值的 140%,2510kg 及以上的小于 145%。這確保了插混車在純電模式下的能耗不會比同級別純電車差太多,避免出現 “插混純電模式電耗比純電車還高” 的尷尬,進一步提升了插混車的綜合使用經濟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還明確了過渡期安排: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已列入《減免稅目錄》的車型,若符合新規要求,會自動轉入 2026 年第 1 期目錄;不符合的將被撤銷,但車企可在 2025 年 12 月 12 日前重新申報調整后的車型。這給了車企約兩個月的 “整改期”,也給消費者留下了 “抄底老款達標車型” 的窗口期 —— 如果現在看中的純電或插混車已在現有目錄中,且經測算符合新規技術要求,年底前入手仍能享受優惠;但如果是明顯不符合新規的車型,比如純電續航不足 100 公里的插混車,就別指望 “撿漏” 了,明年起肯定無法享受減免。
對車企來說,這次調整是 “技術倒逼升級” 的信號。純電車型需要在電池能量密度、車身風阻、電機效率上持續優化,才能控制電耗;插混車型則要在電池容量、發動機熱效率、動力系統匹配上發力,既要滿足續航要求,又要壓低虧電油耗。比如比亞迪、問界等已布局高效混動系統的品牌,可能更容易達標;而部分依賴 “低成本油改電” 的車企,若不加快技術迭代,明年銷量可能會受影響。
對消費者而言,看懂新規有三個關鍵:一是買車前查目錄,2026 年起要確認車型是否在最新《減免稅目錄》中,可通過工信部官網或稅務部門渠道查詢;二是關注核心參數,純電車看百公里電耗,插混車看純電續航和虧電油耗,這些數據會在車輛配置表中明確標注;三是警惕 “過渡車型”,部分車企可能會推出 “剛好卡線達標” 的車型,建議優先選擇技術成熟、參數冗余更高的產品,避免未來出現 “實際使用不達標” 的問題。
此外,新規還提到 “非汽柴油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燃料消耗量不作要求”,這為氫燃料插混等新路線留下了空間,也體現了政策對新能源技術多元化的支持。整體來看,這次購置稅減免技術要求調整,本質是 “優中選優”—— 通過政策引導,讓更節能、更實用的新能源車留在市場,同時推動車企向更高技術水平邁進。
距離 2026 年還有不到三個月,無論是車企還是消費者,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車企要加快車型技術升級和申報,消費者要理清自身需求,瞄準符合新規的車型。畢竟,能享受購置稅減免的新能源車,不僅能省下一筆錢(按 15 萬車價算,購置稅約 1.33 萬),更意味著技術更可靠、使用成本更低,這才是政策調整給消費者帶來的長遠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