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818黃金眼報道,一位8月份才提車啟源Q07的劉女士表示,在國慶外出旅游時,遭遇車輛在高速上“剎車踩不動、非常重”的問題,同時現場照片顯示,車輛有包括緊急制動暫不可用、電子駐車系統異常、制動助力系統異常等在內的多個故障燈亮起。

按照劉女士描述,車輛是一輛未滿3000公里的新車,而車輛發出報警時,還是在高速上,并且前面5公里就是“擁堵路段”,可想而知彼時情況十分危險,堪稱劉女士夫婦的“驚魂時刻”。而針對此問題,4S售后人員給出的回復大意是,按照三包法及相關規定,和廠家溝通后可以退車。

雖然事情似乎可以得到解決,但對于劉女士自身而言,這種緊急情況所造成的心理陰影恐怕一時無法恢復,而且拉開距離觀察,這種突發事件也在拷問“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車企在車輛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如何承擔起更多責任。

事實上,拋開啟源Q07這個個案不談。當汽車不再是單純的機械產品,而是搭載數百萬行代碼的移動智能終端,其安全邊界已然重構。
尤其是眼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迅猛,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份額,在產品研發、測試環節壓縮周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就有可能成了"小白鼠"。
但不論汽車產業如何變化發展,安全應當是始終不變的核心。尤其是車輛的智能化絕不能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品控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僥幸。國家"三包法"與地方實施細則為消費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法規底線不應成為車企的責任上限。真正負責任的企業,應當建立比法規更嚴格的安全標準,從研發、生產到售后形成全鏈條的安全閉環。

對于消費者而言,此次事件也提醒大家在選購新能源汽車時,不僅要關注續航里程、智能配置,更要考察車企的安全口碑與售后體系。而對于長安啟源等新能源車企來說,退車只是解決了個案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深挖故障根源,對同批次車型進行全面排查,向公眾公開問題原因與整改措施。
當然,我們也需要指出,此事是否另有隱情,我們也需要聽聽長安啟源廠家的說法,相信本著為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長安啟源也會對此事進行公開回應,我們也將保持關注。
寫在最后:
總之,對于任何一家車企而言,唯有以敬畏之心守護安全底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行穩致遠,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不只關乎一個車型、一個企業,更關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本文由【車界】新媒體編輯部原創出品,本文所涉及銷量數據來源于乘聯會或第三方平臺發布的行業綜合銷量數據,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具體請以官方信息為準,如有錯誤請聯系刪除。本文作者藍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