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在宣傳上的一連串操作,像極了學生時代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把課本里的零散知識點拼湊成“高分秘籍”,結果老師一提問就露了怯。從“2200Mpa項目”到“17PRO系列逆光之王”,從“2443萬種配方鋼材”到“200km/h剎停”,這些看似唬人的技術標簽,仔細一琢磨全是“紙老虎”,反而讓人替小米捏把汗:米粉的熱情和雷軍的個人IP,可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戰”。

(我作為工科學生,我覺得我受到了冒犯,我的智商被侮辱了)
先說那個“2200Mpa項目”。本來鋼材抗拉強度2200兆帕是行業里常見的參數,很多車企早就用在車身結構上了,結果小米把它包裝成“項目名稱”,搞得像研發了什么黑科技。這就好比把“普通面粉”寫成“精選3000目超細粉”,聽著高級,實際做出來的饅頭還是那個味兒。消費者不是傻子,查查資料就知道這是基礎配置,被這么一包裝,反而覺得企業不夠實在。

再說“17PRO系列逆光之王”。逆光拍攝確實是手機攝像頭的痛點,但把“研發目標”當賣點宣傳就有點偷換概念了。用戶要的是實際效果,不是實驗室里的“理想狀態”。就像你說要造“飛行汽車”,結果只能離地十厘米,再美的口號也蓋不住現實的落差。現在手機圈競爭這么激烈,華為、vivo早就把逆光算法優化得差不多了,小米這時候拿“目標”當成果,難免讓人覺得步子邁得太急。

最離譜的還是“2443萬種配方鋼材”。這個數字聽起來像從科幻電影里搬出來的,其實不過是合金配比的優化過程——就像調雞尾酒,把幾種金屬按不同比例混合,找出最優解。但“2443萬種”這種表述,更像是數學課上的排列組合游戲,和實際產品性能提升沒多大關系。消費者要的是車身更結實、碰撞更安全,不是聽你數有多少種配方。這種“數字游戲”,反而會讓人懷疑企業在技術上是不是沒別的可說了。

(做一個假設,某款鋼材,里面含有硫、磷、碳、氮四種核心非金屬元素,且其占比可以從0-40%按每1%的分度調配每一次變動即視為一種新配方,那么我們就有了40的四次方=256萬種配方。)
至于“200km/h剎停”,更是典型的實驗室數據。高速急剎在現實中幾乎用不到,普通用戶更關心的是60km/h時的制動距離,或者雨天路滑時的穩定性。這就好比賣跑步鞋,非說能跑出博爾特的速度,但用戶每天通勤只跑三公里。技術宣傳脫離實際需求,再漂亮的數據也難讓人買賬。

(瞬間:普遍意義的一瞬間約為0.36s,強行硬算,200km/h瞬間剎停的減速度達到了555km/h/s,一秒鐘減速550km/h,這怎么可能?)
雷軍的個人魅力一直是小米的“王牌”。他站在車展上和用戶嘮嗑,直播時說“造車是最后一次創業”,大家愿意相信這是個“懂產品”的老板。但再強的個人IP,也經不起頻繁的“技術注水”。米粉的熱情就像手機電量,每次虛假宣傳都是在掉電,等電量耗盡了,再充可就難了。

說到底,汽車和手機不一樣,它是要開三年五年的“大件”。用戶要的是安全、耐用、省心,不是聽你講“我們有多努力”。與其在數字上做文章,不如把剎車系統調得更穩,把鋼材的防腐處理做得更好,把逆光拍攝的算法優化得更實用。畢竟,真誠才是永遠的“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