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國內A股市場固態電池板塊猶如一匹脫韁野馬,呈現出令人矚目的瘋漲態勢,許多投資者都在追逐這一趨勢。
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這種上漲究竟是基于堅實的基本面支撐,還是市場情緒驅動下的泡沫膨脹?
今年6月底,網上有一篇文章,說奇瑞固態電池將上車,已測試完畢。我微信詢問奇瑞研發總院高新華院長:奇瑞固態電池,真的嗎?他回答說,不是。

許多自媒體關于固態電池的報道也不少。有說某某車企固態電池汽車已上路,很快將投放市場。還有說固態電池一出,燃油汽車將徹底退出市場。
小紅書賬號“汽車工程師”的江工程師認為,不要聽風就是雨,誰嗓門大就有理。她認為,要買到固態電池的車,激進一點5年以后,保守一點10年以后。
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鋰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 使用了固體電解質替代傳統液態電解液,顯著提升電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相比現有的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能夠實現更高的續航里程、更快的充電速度以及更長的使用壽命。固態電池的出現,對電動汽車行業無疑是革命性的進步。

隨著中外科研機構和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一些固態電池關鍵技術正在逐步被攻克,商業化進程加速推進。這些技術進展為相關上市公司帶來了業績增長潛力,成為推動股價上漲的內在動力。
面對固態電池的潛在商業價值,眾多行業領軍企業和跨界新勢力紛紛涌入這一領域。從上游的材料供應商到中游的電芯制造商,再到下游的應用車企,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發布了自己的固態電池研發路線圖。一些新興科技公司也憑借創新技術和靈活機制迅速崛起。這種全方位的產業布局不僅促進了技術的快速迭代升級,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標的。投資者對這一高成長性的新興產業充滿信心,大量資金涌入,進一步推高了板塊的整體估值水平。

但是,也應清醒認識到,盡管前景廣闊,但固態電池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還需要時間不斷成熟。首先是成本問題。固態電池的生產成本遠高于傳統鋰電池,彭博新能源財經測算,首批量產固態電池的成本將是現有三元鋰電池的3倍以上。其次是量產工藝的穩定性,從小試到中試再到大規模生產,每一步都需要有大量工程化問題需要解決。第三,行業標準尚未完全建立,不同技術路徑存在差異,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國內A股固態電池板塊瘋漲既有合理性的一面 ,同時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摒棄浮躁心態,以更務實的態度審視這項前沿科技的真實進度。
當前市場對固態電池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有的車企為搶占先機,把仍處于試驗階段的原型機包裝成“即將量產”的黑科技。某些自媒體通過斷章取義的方式放大實驗室成果,制造出“明年上市”的虛假繁榮景象。

實際上,即便是行業領軍企業豐田汽車、寧德時代等巨頭,其公布的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時間表也集中在2030年前后。
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有序推進固態動力電池研發和應用”,而非盲目追求跨越式發展。
站在百年汽車工業變革的歷史節點回望,每一次重大技術突破都需要經歷孕育期、陣痛期和成熟期。內燃機取代蒸汽動力用了半個世紀,鋰電商用走過三十載春秋,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同樣需要時間的磨練。真正的根本性創新從來不會誕生于揠苗助長式的急躁冒進,而是厚積薄發后的水到渠成。(完)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