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儲能知家獲悉,10月25日,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于近日與陜林集團下屬子公司國海(天津)貿易有限公司簽署4GWh固態電芯及儲能裝備采購協議,合同總額約40億元人民幣。
同時,公司與陜林集團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共同出資設立山東云石衛藍新材料有限公司。重點開拓新能源儲能、電網調峰及工商業儲能市場。首條生產線投資12億元,落戶在衛藍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現有車間,并加速南京等地生產基地建設。 ?
繼D+輪融資后,衛藍再度大動作。
再迎“新能源巨頭”
隨著山東新能源市場機遇吸引資本入局,陜西省屬國企與北京獨角獸企業強強合資,在淄博落地全新項目。“此次合作是陜林集團布局新能源產業、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一步。將依托自身優勢,與衛藍新能源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及產業鏈協同方面深度合作,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陜林集團董事長賈一超說道。
陜林集團成立于2018年6月,前身為陜西林業集團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是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集團以林業全產業鏈為核心業務,涵蓋森林經營、林產工業、生態科技、新能源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重點布局國家儲備林建設、碳匯交易、固態電池技術研發等新興方向?。
衛藍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8月,是一家專注于混合固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與全固態鋰電池研發與生產、擁有系列核心專利與技術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融合了電池材料、電芯、系統等領域的高精尖人才,聚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功率、寬溫區、長壽命的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產品,產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儲能、3C消費及極端場景領域。
根據協議,衛藍新能源與陜林集團將基于各自在產業資源、資本投資及固態電池核心技術領域的優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通過“市場換技術”模式推動合作,以終端市場需求牽引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固態電池在電網側儲能、高能耗企業綠電轉型等領域的應用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衛藍新能源剛剛完成D+輪融資。本輪融資引入多家戰略投資方,包括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北京市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標志著其在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此外,廣東能源集團、工銀資本等知名機構也作為新股東加入,進一步增強資本與產業協同效應。
衛藍新能源董事長俞會根表示,“固態電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優勢,已成為儲能產業升級的關鍵路徑,此次合作將加速固態電池在儲能市場的普及。”以“頂層設計+產業落地+市場協同”的模式,實現了國企資源、民企機制與科創技術的融合。
共筑“雙領域高地”
當前,新能源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預計2025—2026年全球電力需求年均增長超3.5%,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首次超過煤炭,中國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萬億元,技術迭代與政策支持驅動行業向高效、低碳方向加速轉型。
在此背景下,“固態+儲能”爆火。
在固態電池方面:
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固態電池相較于液態鋰電池,能夠提供更大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續航能力,顯著提升安全性、避免液態電解液泄漏以及降低熱失控風險,并且工作溫度范圍更寬、極端環境的適應性表現更為突出,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及消費電子等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政策紅利釋放、市場需求升級和技術持續迭代,固態電池行業產業化節奏逐漸清晰、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技術路線逐步聚焦和應用場景逐漸擴展。例如,上汽MG全新MG4的半固態電池版本車型將在9月推出;長安汽車預計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能量密度達400Wh/kg;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也計劃在2027年前實現商業化應用……
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市場規模超2500億元,將率先在高端電動汽車、低空飛行器及機器人領域應用。不過,亦有行業人士提醒,固態電池商業化落地仍需時日,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提產降本。
在新型儲能方面:
2025年以來,儲能正經歷由政策紅利驅動邁向市場價值驅動的重要轉折點,通信寡頭、家電巨頭、電子制造巨頭紛紛跨界。裝機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電力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經營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新型儲能正大步邁向規模化。然而,新型儲能的發展要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尚待跨過技術、成本和質量“三道坎”。
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平均儲能時長2.3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約0.2小時。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探索完善新型儲能的市場參與機制,建立較好的商業模式,以形成良性的市場,這是破解新型儲能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難點的關鍵所在,也是新型儲能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