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夏普還是我父母那代人結婚時“咬碎了后槽牙”才敢搬回家的奢侈品牌。如今,這個曾經的“液晶之父”卻宣布要跨界造車,計劃在2027財年推出其首款純電動MPV—LDK+。

這家成立于1912年的日本電子巨頭,在電視機、液晶面板領域曾推出多項開創性成果,被譽為“液晶之父”。但今非昔比,根據RUNTO公司發布的報告,包括夏普在內的四大外資品牌在中國電視市場“合計市占率不到5%,長期處于市場底部”。
夏普的衰落并非突如其來。2023財年,夏普合并凈虧損高達1499.80億日元,而上一財年更是凈虧損2608億日元。這些數字背后,是夏普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全面潰敗。全球液晶電視市場中,夏普早已被擠出一線陣營。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電視出貨量前五位是三星、TCL、LG等品牌,夏普則被歸入“Others”之列。曾被譽為“液晶之父”的夏普,其核心業務如今成了最大的負擔。夏普公司坦言,支撐公司經營的液晶面板市場因不景氣而萎縮,公司希望將電動汽車培育為新的業績支柱。

在2024年9月的技術展示會上,夏普首次推出了電動概念車型“LDK+”,這款車由夏普與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及日本初創電動車公司FoloFly合作開發,夏普將其稱為“只有家電制造商才能打造的客廳式座艙”。概念車配備了65英寸巨屏,可把車輛變成沉浸式家庭影院或兒童娛樂房,甚至還能用于遠程辦公。更夸張的是,概念車內置了蓄電池和太陽能板,能夠連接家庭電力系統,在家庭遭遇停電時充當“超大號充電寶”為住宅供電。為實現量產,新版概念車已有所妥協,舍棄了原型車上那塊65英寸巨屏,改為在后排座頂安裝投影儀和可收納的幕布屏。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夏普規劃中的銷售渠道。據報道,夏普打算打破傳統4S店模式,轉而通過電子賣場和住宅建造商等渠道銷售新車。這一場景令人啼笑皆非:消費者在電器城挑選電飯煲,順便被推銷一款純電動MPV,還附贈空氣凈化器。夏普似乎忽略了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的特殊性,把買車這件需要慎重決策的事情,簡化成了像買家電一樣的沖動消費。

夏普并非第一個跨界造車的家電企業,但這條路上的失敗案例遠多于成功故事。全球吸塵器巨頭戴森曾投入重金造車,但2019年突然叫停項目,坦言“商業上行不通”而退出。索尼的案例同樣具有警示意義。2022年,索尼與本田汽車合資成立了索尼本田移動出行公司,計劃發揮雙方所長共同打造智能電動車。然而兩年多過去,這一項目仍在燒錢投入階段。索尼本田移動公司最新財報披露,該合資企業在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中營業虧損高達520億日元,同比虧損擴大逾1.5倍,而且已連續兩年零營收。索尼和本田投入的真金白銀尚未帶來任何市場回報,所有開支都是兩大母公司在輸血維持。

如今的電動車市場,尤其是在中國,卷得都快出火星子了。小米的雷軍帶著SU7殺進來,手握億萬米粉,自帶流量,還有一個“人車家全生態”的故事。而夏普有什么?只有那點遙遠的品牌記憶和日漸淡薄的情懷。夏普計劃將這款電動車率先在日本市場推出,隨后推廣至東南亞等地。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日本市場的電動汽車滲透率僅為1%,這雖然意味著市場潛力,也反映了日本市場電動化進程的緩慢。
家電分析師梁振鵬一針見血地指出:“夏普家電業務持續下滑,市場表現不佳,所以富士康就想借助該品牌來造車,但很難有好的市場前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技術積累。”夏普的造車計劃,更像是母公司富士康造車夢的延續。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曾高調宣稱,目標是到2025年為全球5%的電動汽車提供代工制造。然而富士康的造車路同樣坎坷。2025年8月,它宣布將原本計劃用于電動汽車生產的美國俄亥俄州洛茲敦的舊通用汽車工廠出售。

主編點評
在電動汽車這片血海里,夏普面臨的不僅是如狼似虎的競爭對手,還有自身的技術短板、渠道迷思和品牌老化。這一切都讓人不禁想起那句殘酷的箴言: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