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此時,車企紛紛亮出“王牌”,為來年市場預熱。小米SU7 Ultra等車型曾在這個階段引發熱議。

但今年工信部11月的新車申報名單卻顯得格外沉寂,所申報的新能源車型多為現有產品的配置微調,真正具備技術突破性的全新平臺產品近乎絕跡。這一反差不禁讓人心生疑問,在傳統沖刺銷量的關鍵節點,車企為何集體轉向保守?
邏輯重構
先說結論,11月新品荒不是創新枯竭,而是行業邏輯換軌。
數據可以印證這一判斷,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已從2018年的1.42%飆升至2025年9月的58.37%,湖南等省份甚至出臺專項政策追趕全國滲透率水平,這標志著國內市場已經徹底告別“增量搶灘”階段。

在此背景下,消費者的期待閾值一再抬升,迫使車企重構發布節奏。比亞迪、鴻蒙智行等頭部品牌率先將戰略新車窗口前移至前三季度,例如比亞迪前10月狂銷370.19萬輛,靠的是方程豹鈦7、海獅06等前三季度發布車型的持續放量。而鴻蒙智行10月交付6.82萬輛的成績,也是源于問界M8、享界S9T等產品的提前卡位。即便是對四季度盈利有硬性要求的蔚來,也將NIO DAY提前至9月,全新ES8上市41天即交付萬輛,助推其10月銷量首破4萬輛,同比暴漲92.6%。
由此來看,這種前三季度布局,四季度沖量的默契,本質是存量市場的生存智慧 ,與其年底擠獨木橋,不如提前鎖定用戶心智。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差異化策略卻暗藏玄機,歸根結底,人家比亞迪真正靠的是垂直整合產業鏈與DM-i、云輦等技術構建產品矩陣,而鴻蒙智行則是以華為生態筑高智能化壁壘。這恰恰說明,單純比發布速度已失效,資源與需求的匹配度才是勝負手。
政策收緊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的“保守”并非全然主動選擇,政策環境的變化亦成為了行業轉向的關鍵推手。
據悉,財政部明確2025年底新能源補貼全面退出,3000億元年度補貼中690億元定向支撐“雙11”“雙12”,形成最后的政策窗口期。更致命的是2026年購置稅新政已經明確,30萬元以上車型減免封頂1.5萬元,插混車型WLTC續航需超100km(約CLTC 125km)才能享受優惠,這道紅線直接將大批主力車型擋在門外。其中秦PLUS、宋Pro DM-i等熱銷車型的入門版插混版,當前CLTC續航多在110-120km區間,若要達標需升級電池,成本至少增加5000元。

這直接導致車企陷入兩難境地,新政推出后,15萬級車型購車成本將增7500元,25萬級增1.25萬元,若通過增大電池、升級電控滿足政策要求,成本上升將轉嫁消費者,導致價格敏感用戶轉向燃油車的懷抱。若削減配置以平成本,產品吸引力則大打折扣。,主打性價比的品牌必然會出現訂單波動。在政策與市場的夾擊下,企業不得不反復權衡產品規劃與成本控制,與其倉促推新品踩政策雷區,不如暫緩申報打磨配置。
如何破局?
車叔認為,11月申報遇冷絕非偶然,而是政策與市場雙重擠壓下的必然選擇。當3000億元補貼耗盡,新能源汽車將首次在無政策托底的環境下與燃油車正面抗衡。業內預測,短期滲透率或出現回調,但長期來看,依賴補貼的“偽創新”企業將加速淘汰。
這也是意味著新能源競爭的底層邏輯將回歸本質,車企能否通過創新壓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將成為說服“燃油黨”轉投電動的關鍵。而用戶體驗也將決定這次戰役的勝負,從鴻蒙智行的生態互聯到理想的家庭場景深耕,差異化體驗比參數堆砌更具說服力。此外,褪去政策溫床后,中國品牌需以更成熟的產品力參與全球競爭,而非依賴本土補貼生存。可以預見,只有那些掌握了核心技術、構建其生態壁壘、精準錨定用戶需求的品牌,才能成為接下來的幸存者!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11月新車申報的平淡,并非行業創新能力的衰退,而是市場與政策雙重壓力下的戰略調整。頭部車企以前置布局搶占先機,中小品牌則在成本與政策的夾縫中謹慎探索。當2026年分水嶺來臨,唯有真正掌握技術自主性、深度理解用戶需求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硬仗中存活。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此刻才真正步入深水區。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