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州車展的越野展臺很多,但最熱鬧、討論聲最大的一定是猛士。原因很簡單——M817 Hero 版把價格定在了 30.19 萬。
這個數(shù)字出來的時候,我周圍真的是一片騷動。有人驚訝、有人興奮,也有人直搖頭:“這價格不太像猛士一貫的操作。”但當我真正站到車旁、摸到底盤、坐進車內(nèi),再把細節(jié)一項項看下來之后,我不得不承認:這次它確實不是單純“降成本、拉低價”,而是在把一整套成熟的 M 系列技術往下放。下面我按現(xiàn)場體驗分幾個部分聊聊。

01|設計沒想象中“縮水”,反而更整體、更城市化
M817 的外觀在照片里看著偏方正、偏硬,但實車比我預期更“立體”。
車頭線條清晰,機甲風還是有,但沒 917 那么夸張。比例更協(xié)調(diào),也更適合日常開。猛士的首席設計一直強調(diào)“未來機甲+實用越野” 的平衡,這臺車上能看得更清楚——你不會覺得它太野性,也不會覺得它太城市 SUV。
尺寸方面依舊不小,長 5 米 1,寬 1 米 98,軸距 3 米出頭。站在旁邊的壓迫感比照片更強,但不至于難開。

02|底盤結構是這車最大的亮點
客觀說,在這個價格區(qū)間里能給出這種底盤結構的確不多:
- 全鋁非承載式大梁
- 雙叉臂前后獨立懸架
- 空氣懸架(帶高度可調(diào)范圍)
- 后輪轉(zhuǎn)向
- 蟹行模式
- 前后電機四驅(qū)
- 5.2 秒破百的性能水平
我摸了一下底盤,結構和 917 相似,但明顯重新優(yōu)化過,用料更輕,懸架銜接點也更緊湊。最客觀的描述就是:不是簡單濃縮,而是重新設計后的“輕量化猛士機械結構”。駕駛層面的部分我現(xiàn)場沒試,但工程師提供的數(shù)字里有個讓我印象深刻:整備質(zhì)量 2.817 噸。
在配備大梁、空氣懸架、雙叉臂、四驅(qū)結構的前提下,這個重量的確不算重。

03|智能化體驗確實達到了“乾崑一代旗艦級”
這部分我盡量客觀講——華為 ADS 4.0 的確是目前中國智能駕駛里體驗數(shù)一數(shù)二的一套系統(tǒng)。M817 上用的不是“縮水版城泊一體”,而是完整的車位到車位能力:

- 全國五十多萬停車場地圖支持
- 高速 + 城市 + 場景融合
- 大部分城市都能用
展臺演示里,我看到多次在狹窄停車位之間自動穿梭的演示,動作流暢。車內(nèi)六塊屏幕、鴻蒙座艙 UI 一致性很強。整車邏輯不算復雜,常用功能容易找到,比大部分越野車的 UI 友好得多。我個人最關注的是:越野場景 UI 是否清晰?
現(xiàn)場看到的 UI 里包含:
- 輪間扭矩分配
- 懸掛高度
- 車身姿態(tài)
- 輪胎角度
- 越野模式切換
- 巖石/泥地/涉水功能
布局比較直觀,對越野小白也算友好。

04|空間、露營屬性是它明顯優(yōu)于同級的部分
我親自躺過后排,二排放平后的2.1 米睡眠空間是真的能用。車內(nèi)鋪裝也不再是硬派越野那種簡單塑料板,而是:
- 絨面頂棚
- 扶手軟包
- 車內(nèi)冰箱
- 多區(qū)域氛圍燈
- 更細膩的中控皮紋
空氣懸架的高度降低后,上下車也更輕松。6kW 外放電在越野和露營圈里是實實在在的需求,不是噱頭。展臺上他們直接點亮了咖啡機、電磁爐、投影儀,整體看更像一臺“帶離網(wǎng)功能的乘用 SUV”。

05|價格與權益是這車真正的“攪局點”
30.19 萬這個價格放在越野車市場里非常微妙:
再加上官方權益:
- 兩年免息
- 2 萬元改裝基金
- 終身三電質(zhì)保
- 上門安裝充電樁
這些屬于“很實在但也不夸張”的福利,不是噱頭型。同行里有人說得直接:“如果它的質(zhì)量和耐久性過得了兩三年市場檢驗,它會把 30 萬級越野的標桿重新改寫。”

06|最后說說現(xiàn)實的部分:
我必須客觀補一句:越野車不是看配置堆料就能判斷可靠性的。M817 的機械結構雖然很誘人,但實際耐久性、長期越野表現(xiàn)、電機涉水能力、長期泥沙工況下的可靠性,都需要時間來證明。猛士 917 已經(jīng)積累了第一批用戶的數(shù)據(jù),但 M817 是全新架構下的輕量化版本,仍需要觀察。但從“展臺可見的產(chǎn)品實力”來看,的確非常能打。30 萬預算里,M817 不是無敵,但它給出了目前同價位越野車最完整的一套機械性能 + 智能化組合,這套組合放在同級里確實目前沒有直接對手。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