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CES “中國制造”的春天到了嗎
去拉斯維加斯看CES秀的小伙伴居然告訴我:“我好像看了一場假的CES秀。”他說這個展會讓他覺得更像是車展而不是電子展,里面中國公司太多了。事實上,今年共有1151家中國企業注冊參展,占參展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21年CES有400多家中國公司參展,相當于今年僅來自深圳的參展商數量。難怪“中國-es”和“外媒震驚”這兩個詞在瀏覽網頁時總是頻頻出現。
●就汽車技術而言,中國市場有什么樣的魔力?
對于CES上中國元素的激增,網上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自人工智能提出以來,中國企業越來越得心應手,將這一理念在各個領域充分發揮。有人說,中國的土壤適合這種智能化、電子化的趨勢。那么,就汽車技術而言,為什么中國市場有如此大的魔力,中國品牌可以“承包”CES場館?
中國市場最大的特點是人口眾多,汽車需求量大。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質量,對汽車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作為未來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不知不覺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和廠商。目前大家都在忙著推廣品牌搶占市場,爭相亮相CES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新興技術在中國市場的高接受度也促使科技公司在這里扎根。幾年前,CES還是智能手機的天下,但現在回頭看,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快速擁有如此高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這也代表著智能網絡的覆蓋和深化。如今,隨著汽車在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這些科技公司自然將汽車領域與以CES為代表的智能相結合,于是我們看到了汽車技術大量涌入CES。
與此同時,我國扎實的基礎產業成為吸引新技術企業的一大優勢,這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以電池為例。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兩大電池供應商比亞迪和CATL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全球電池供應商中穩步占據前三的位置。CATL甚至宣布,2021年電池年產量預計為50GWh,僅次于年產35GWh的特斯拉。為了發展新能源領域,很多國外企業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因此有必要與國內電池廠商合作。由于這種推動,CES上的新能源領域或多或少都是“中國元素”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結:在這個百年一遇的汽車市場改革時代,中國市場聚集了需求、技術、政策等一系列優勢。,這讓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在這里扎根,發展成今天這個欣欣向榮的景象。
CES上有哪些中國元素?
通過對中國市場的分析,了解現階段國內市場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優勢。可見,中國企業在CES上的數量激增,有其必然的因素。那么,考慮到每一個具體的要素,它們是不可避免的嗎?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制造”是否得到國際認可?
1.新能源汽車
隨著國內政府出臺補貼政策和雙積分政策,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77.7萬輛,累計銷量占全球總量的50%以上。在掀起新能源汽車潮流后,除了傳統車企,新的電動車廠商如蔚來、百騰、威馬、小鵬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家都想抓住這個機會,改變國內汽車工業落后的局面,躋身新汽車市場前列。
作為電動車的亮點,百騰在本次展會上發布了概念車BYTON Concept,并宣布2021年量產。在車的介紹中,拜騰把宣傳重點放在了49英寸的“BYTON共享全屏”和“BYTON生活云平臺”上。看著這些以及它們符合“中國味道”的設計,我們幾乎忘記了,它們從誕生到設計,完全掌握在兩個德國人手中。更有意思的是,拜騰總裁戴雷和首席執行官畢福康非常認真地解釋道,拜騰并不是一輛只有德國基因的車,它里面有更多的中國元素,是一輛融合了很多中國力量的車。
無獨有偶,新勢力的另一家代表企業Xpeng Motors也在本次ces上亮相。為了迎合消費者,Xpeng Motors一直強調它是“互聯網汽車”,而不是普通的電動車。該公司創始人之一楊春雷曾表示:電動汽車只是車輛駕駛模式的更新,而互聯網汽車可以重新定義人們使用汽車的方式,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不幸的是,與準備充分的百騰不同,Xpeng Motors在本次CES上似乎有些倉促。本次展會上,Xpeng Motors公布了改進后的2.0量產版外觀,但對內飾保密,只從官方公布的圖紙中看到了內飾的設計理念。Xpeng Motors如此渴望去展臺,我想大概是和他們的戰略計劃分不開的。畢竟預計2021年量產新勢力數不勝數,大家都在忙著找機會提升自己。作為想事事第一的Xpeng Motors,如果錯過這個時間節點,很難遇到和這次一樣的好機會。
與Xpeng Motors類似,國內新能源汽車新特一直保持低調,但最近動作頻頻。在CES上發布了自己的品牌和全球戰略布局后,新特被曝光,并與一汽、摩比克簽署了合作協議。這家去年9月才在貴安新區成立的公司,能如此樂觀,背后有貴州政府的支持。看來,面對新能源的大趨勢,不僅汽車行業的“投機者”急于出手,政府也在采取行動跟上新形勢。
如果說上述汽車是“中國制造”,那么2021年一片光明的法拉第未來FF91就是中國企業投資造車的代表。然而,樂視集團投資的這家企業,不僅在去年CES后未能獲得好評,反而是“一個槽一個點”。不僅自動泊車的演示失敗,連預期的量產車型也沒能詳細公布,于是就實行了“PPT造車”的名稱。今年,在經歷了公司資金鏈斷裂、資金困難等一系列變故后,這家揚言要趕超特斯拉的公司保持了低調。有人說樂視這次在CES走投無路。如果能吸引投資,會被認為是一個機會。然而,樂視集團的股票在時隔9個月后的第一次復牌中就直接下跌,讓人不得不擔心FF91的未來在哪里。
相反,被中國萬向集團收購的菲斯克在今年的CES上發布了一款驚艷的電動轎跑車EMotion(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這款車集“浮夸”的外觀和優越的性能于一體,將于2021年投入量產。在《情感》的設計和宣傳中,特斯拉或多或少被視為競爭對手。至于能否在這款新能源汽車中脫穎而出,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
總結:CES的全稱其實就是消費電子展,這次展會上會有這么多新能源造車勢力,也是讓人意外。然而,這也表明汽車工業正在經歷一個從傳統機械向電子和智能轉型的過程。在政府鼓勵的大環境下,這些代表著“中國制造”的企業紛紛來到CES,為了展示自己或者抓住機會尋找機會,促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熱鬧場面。
CES上的自動駕駛和小型科技公司2.自動駕駛儀
了解了國內新能源汽車面臨的形勢,我們就該談談本次CES的重中之重——自動駕駛。在汽車技術方向,90%的參與公司展示了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公司在自己的宣傳中,都提到了一個出行理念——一種可以解決城市交通環境擁堵的綠色環保出行方式。的確,現階段,在城市里開車不再是一種樂趣。道路擁堵,停車難,人們逐漸失去了駕駛的興趣。仔細考慮之后,我們發現這種所謂的“未來出行模式”簡直就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畢竟說到路況復雜城市的擁堵,沒有人比我們感受更深。我想這也是百度、ZF、英偉達聯手的原因:要實現這些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首先要選擇最適合的背景開始第一步。
與眾多科技公司天馬空的自動駕駛理念不同,百度集團此次重點關注CES推廣的成果——量產的百度自動駕駛平臺Apollo2.0。該平臺由ZF ProAI控制器實現。通過本次CES上三款車的演示,展示了其自動駕駛的三個層次:自動泊車、中國工況下的自動駕駛實驗、L4級自動駕駛。
事實上,除了百度,中國網絡科技公司JD.COM和阿里巴巴也在進行自動駕駛的研究。巧合的是,兩家公司都在嘗試先在物流行業實施自動駕駛。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由其衍生的快遞、外賣等行業也進入了爆發式需求階段,正是在這種需求下,這些科技巨頭看到了商機。與日常駕駛不同,物流場景多為高速運輸和低速交付,相對簡單,風險可控。因此,物流場景將是新能源和自動駕駛的完美結合。
既然我們在談論ZF、英偉達和百度之間的合作,我們就必須談論中國用戶對新技術的使用模式。或許你已經發現了,從美團、滴滴打車到單車共享,我們的市場逐漸演變成一種更接近互聯網思維的模式:首先投入大規模資金搶占市場,然后在后期用戶穩定后,再從這些用戶中衍生出其他利潤價值。正是因為這樣的運營模式,新技術、新工藝才能迅速被消費者接受。但是國外的科技公司想通過這種模式推廣自己的技術,對于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市場控制來說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自然只能依靠百度這樣既有實力又有政府支持的中國企業。
總結:支持中國路況、量產、更務實,成為“中國式自動駕駛”的標簽。百度和很多中國科技公司依托零部件供應商的頂尖技術,結合自身的大數據和資本優勢,快速推動自動駕駛從實驗階段走向實際應用,這正是中國公司在CES核心技術趨勢中扮演的角色。
3.小型科技公司
最后,對于那些占據很大比重的科技公司來說,參加CES更大的目的是走出國門,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提升自己。中國企業更善于利用“應用創新”。他們有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此,相對于核心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廣更適合目前這些小企業的發展。
編輯摘要:
從這次CES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汽車行業正在從單純的機械化向電氣化、電子化、智能化轉變,汽車市場正在從單純面向歐美市場向面向中國市場轉變。中國正以網絡、政策、市場、人才、產業等優勢,無意識地影響著正在走向電氣化、智能化的汽車市場。無論是百騰、小鵬還是新特,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這樣的品牌只能在中國誕生,只有在中國誕生,才能生根發芽。
CES中的中國元素,一部分是國家自身實力的展示,另一部分則代表了國際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和百度一樣,很多中國企業依靠大數據的先天優勢,享受政府的資金支持,通過進一步的研發和包裝,將國外的核心技術變成更實用、更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制造”。隨著外界對中國市場的逐漸重視,這種合作模式將被更多的企業采用,進而逐步發展出一個圍繞中國的自動駕駛和AI生態系統。我們可以大膽預測,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汽車市場的游戲規則將由中國來制定,“中型車”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汽車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