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到價格 解密2021年動力電池市場
以萬物互聯、大數據、云計算、添加劑制造、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變革,正在引領全球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面對這種變化,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戰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的機器人革命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
在這些戰略中,汽車工業和技術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以此為起點后,各國加快了制造業轉型,呈現出低碳、信息化、智能化三大發展趨勢。業內認為,這背后最好的載體是新能源汽車。作為電動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發展直接關系到行業的未來。在百人論壇中國電動汽車委員會召開之際,編輯拿到了主辦方準備的《鋰電池行業發展報告》,詳細了解了當前動力電池價格、安全、投資、并購等情況。,以便更全面地掌握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
●牽手中國電動汽車百強委員會。
為了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幫助消費者解決新能源汽車使用中的問題,與中國電動汽車百強委員會進行了合作。目前,百人委員會已入駐號并發布研究報告。雙方共同制作的面向消費者的C端報告也將在百人會年會期間正式發布。未來雙方將共同構建新能源領域的研究指標,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參考。
2021年1月11日-13日,中國電動汽車百強委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中國電動汽車百強委論壇”,主題為“汽車革命與交通、能源、城市的協調發展”,將作為戰略合作媒介進行深度報道。
主流企業產能基本達到8GWh,但利用率不高。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增加,產銷量大幅增長,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動力電池產量同比大幅增長。動力電池逐漸成為鋰電池行業增長的主導力量,2021年增速達到45%。
據百年鋰電池產業發展報告委員會統計,2021年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53.1GWh,其中三元電池累計產量為29.2GWh,占總產量的55.0%。磷酸鐵鋰電池累計產量23.1GWh,占總產量的43.5%。根據電池材料類型不同,2021年1-10月三元電池裝機容量為21.8GWh,占比61%。磷酸鐵鋰電池裝機容量為13GWh,占37%,其他材料占2%左右。
由于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作用,我國鋰電池的產能正在快速擴張。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底,各大企業鋰電池總容量已超過120萬瓦時。根據計劃,到2021年底,產能預計將達到180千兆瓦時。雖然產能高,但企業實際利用率普遍較低,一般不到40%。
正因為如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場向優勢企業集中,低端企業將被淘汰。之前遍地開花的“小、散、亂”動力電池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據統計,2015-2021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從150家下降到80家以下,近一半被淘汰。
總投資達3346億元,大部分集中在制造業方面。
然而,這并不能阻止對動力電池行業的投資。報告分析了2021年1-11月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的101個投資項目。項目包括今年開工的33個公告、39個合同、29個項目,但不包括2021年前今年投資投產的項目,總投資3346億元。
從投資領域來看,電池材料和電池制造領域的投資項目數量較多,分別占29%和56%。說明材料和電池的制造是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核心地位,其中三元電池和三元正極材料的投資較高。由于我國鈷鎳稟賦較差,在8個上游資源投資項目中,只有1個是鈷項目,其余7個都是鋰資源相關投資。
同時,M&A和重組加速了產業鏈布局的延伸,上游資源領域受到關注。該報告整理了2021年1月至11月動力電池產業鏈中的36個M&A事件,并從上游資源、材料、電池制造、生產設備和回收五個細分領域進行分析。
交易金額方面,五大板塊總交易金額約為575億元,上游資源最高交易金額為374億元,占總交易金額的65%。這說明電池領域的競爭已經開始向上游擴散,成為競爭的焦點。這與我國上游資源稟賦差密切相關。導致首都之間活動頻繁。
從成交事件數量來看,上游資源、材料、電池制造領域成交事件較多,分別為9、12、9。深入交易后實現的控制程度,控制比例超過51%的區域主要是上游資源、材料和生產設備,交易后M&A均超過50%。
關注動力電池回收,2022年規模可能達到1370億元。
自2021年以來,中國大力向私營部門推廣新能源汽車。最早投放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經進入退役期,第一輪大規模動力電池退役期即將到來。隨著推廣時間和數量的增加,動力電池衰減問題逐漸顯現。根據EVTank研究數據,預計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能力將達到42.2萬噸,梯級利用和回收拆解市場規模將達到131億元。
眾所周知,回收利用對環境保護、電池生命周期的經濟效益和資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研究和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和梯級利用。但由于回收產業化技術不成熟、回收網絡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到位、商業模式創新不足等原因,我國動力電池回收效率低、不經濟,安全隱患和環境風險依然存在,動力電池回收和分步利用無法實現產業化。
報告認為,未來電動汽車將與可再生能源緊密結合。首先,可再生能源為電動汽車提供清潔能源。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電動汽車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將使其全生命周期排放趨近于零,如果合理應用2021年所有廢棄的風光(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可保障2187萬輛乘用車一年的用電需求;二是電動汽車和退役電池可以減少對調控和儲能設施的投入,減少額外投入獲得的巨大調控能力;三是動力電池將參與電網調峰調頻及輔助服務;第四,電動汽車和電力系統的調節會帶來額外的好處,電動汽車和電力系統的結合會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電動汽車和退役電池對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監管”
根據當代安普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目前國內電池廠商平均1GWh產能約為2.3億元用于設備投資。根據IEA鋰電池產能數據,粗略計算,2022年動力及儲能鋰電池生產設備總市場規模將達到1370億元。
電池組價格下降,全固態鋰電池可能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除了電池壽命和充電時間,價格也是阻礙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動力電池成本較高,占整車成本的比重較大,同車型純電動版比燃油車更貴。好消息是,得益于政策推動和規模效應,磷酸亞鐵鋰和三元鋰電池的技術水平明顯提升。成本方面,電池包價格從2021年初的1.4-1.55元/Wh降至2021年底的1.2-1.35元/Wh,仍有較大降幅空。
能量密度方面,2021年,基于NCM523材料的電芯能量密度超過215瓦時/千克,系統能量密度超過170瓦時/千克。2021年,基于811材料的電芯能量密度有望達到280Wh/kg。這兩款電池還有提升空間空尤其是新一代材料對電池性能的提升,如正極材料811和硅碳負極的研發,將進一步提升鋰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單體電池能量密度有望達到300Wh/kg。此外,這兩款電池都有很強的產業基礎,行業內的競爭在一定時期內仍會存在。
從技術潛力來看,磷酸亞鐵鋰體系的理論能量密度約為170Wh/kg,三元鋰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為300-350Wh/kg。同時還存在熱分解溫度低、易燃燒爆炸等安全問題。,它們之間能量密度的增加相對較小空。然而,全固態鋰電池在提高能量密度方面潛力巨大,理論上更具可行性。
國內外固態電池布局典型案例
目前,由于磷酸亞鐵鋰和三元鋰電池的瓶頸以及固態電池的潛在優勢,涉及動力電池、汽車和能源的產業鏈中,不少企業都在積極布局和發展固態電池。從產業化進展來看,汽車領域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將集中在2025年左右。除了擁有領先固態電池技術的豐田,老牌車企量產固態電池的時間都在2025年之后,而新造車勢力相對激進,菲斯克和戴森將固態電池量產的時間定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
火災事故再次凸顯,確保安全是首要目標。
2021年,行業最擔心的就是電動車起火事件。據統計,2021年至2021年10月,新能源汽車火災共108起,其中92起與動力電池有關,占86%。從內部因素來看,電池熱失控引起的自燃是主要原因,電池熱失控是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機理復雜,危害嚴重。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涵蓋全生命周期,包括設計開發階段、制造使用過程、監測環節和報廢環節,如設計缺陷、生產過程控制不嚴、零部件老化失效、碰撞、充電管理不到位、報廢動力電池拆解不規范等。如果某個環節控制不好,最終可能導致火災事故。
“事故反映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問題”
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是后期使用階段安全的基礎。報告指出,核心零部件和整車企業應在產品設計、R&D和生產過程中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在技術和產品創新上以安全為前提,確保產品能夠按照應有的R&D、生產和試驗周期進行驗證,并對產品進行系統安全、防火設計等創新安全防護。
全文總結:從早期的寥寥無幾到如今遍地開花,汽車電動化的勢頭已經開始。未來五年,將出現爆發式增長,與智能化、網絡化、共享化深度融合。但其基礎是電動汽車的性價比要達到甚至超過燃油車。車企更需要做的是確保安全,共同助力行業進步。
原創內容用戶閱讀習慣獲獎調查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