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問道|上海車展看電氣化產品新趨勢
汽車行業正經歷從燃油車向電氣化產品轉型的關鍵階段,這一點在新一屆上海車展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據統計,今年上海車展的新電氣化產品首次突破三位數,達到100款。中外車企共同努力展示新能源產品的矩陣和實力,不僅展現了未來主戰場競爭的緊迫性,也讓人感受到未來電氣化產品市場的雛形。這些新能源汽車符合人們對電氣化產品的印象嗎?揭示了哪些趨勢?包括續航在內的技術指標達到了什么水平?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討論。
《魔都問》是為上海車展策劃的一系列話題。本系列話題分為四個方向:汽車市場前景、電動化變革、智能網聯、出行變革。結合本次車展企業的最新動態,觀察企業的想法,聚焦汽車行業未來的變化。本文是“電力的變化”系列主題,探討汽車行業電動汽車改革的趨勢。
以往對本次車展的不同冷認知
◆在本次車展上,你為新能源車停車的概率接近一半。
每年去車展的人大多都是坐燃油車,但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你大概會發現吸引你駐足的是一輛新能源車。這是因為一些車企展出的產品都是新能源。不用說,蔚來、威馬、車和家等造車新勢力都是新能源產品。即便是奧迪,其展車也有近一半是新能源車型。
“奧迪帶來7款新產品,其中3款是新能源產品”
只是因為不同家庭在新能源產品上的競爭,今年的新能源產品數量達到了歷屆車展的最高水平——僅新車數量就達到了100輛,占新車發布總數的近40%。這意味著,幾乎有一半參觀上海車展的游客會停下來購買新能源汽車,這在以往的車展上很難發生,因為即使是以發布235款新車而聞名的2021年比亞迪發布了包括e-SEED GT概念跑車在內的六款新能源產品. "
◆國內燃料電池乘用車首秀,一鳴驚人。
對于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國外品牌如豐田Mirai(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未來組合、現代NEXO(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都是眾所周知的,但在本次車展上,國產汽車品牌將刷新你對燃料電池乘用車的認知。據統計,本屆車展共有9款全新氫燃料電池產品,均為中國汽車品牌。
上述新型燃料電池汽車均采用氫燃料電池系統。雖然很多產品還屬于概念車階段,但部分車型今年可以量產交付。例如,愛知RG Nathalie預計在2021年實現量產交付。對于格羅夫來說,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從名字上看,可能會有這是外國品牌的錯覺。
“愛知RG Nathalie將于2021年實現量產交付”
據了解,格羅夫氫能汽車有限公司是武漢(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地質資源環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子公司,其品牌名稱取自燃料電池發明者威廉·羅伯特·格羅夫院士,意在向先行者致敬。格羅夫氫能乘用車項目于2021年9月問世。該公司的巴塞羅那團隊由首席設計官、Grove聯合創始人克里斯領導,他曾是菲亞特和日產在歐洲的設計部門負責人,也曾為大眾和奧迪工作。
◆高續航產品突飛猛進?現實是否定的
20.5萬人次的樣本數據顯示,人們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預期為600公里;根據2021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對于續航超過400公里的車輛來說也是鼓勵的,但在本次車展上,純電產品的續航可能就沒那么令人滿意了。比如本田第二款純電產品思明X-NV,基于XR-V車型,顯示工信部NEDC續航里程可達340公里;;本屆車展在阿斯頓馬丁展出的Rapide E,預計今年投產,年底前限量交付155輛,但續航里程約322公里,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顯然“吸引力不夠”。然而,新造車勢力推出的車型,在續航方面就像他們應用新技術一樣大膽,續航五六百公里。
從上圖可以看出,續航5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車基本來自中國汽車品牌,而國外品牌的純電動車集中在300-400公里。從續航指標來看,中外車企的純電動汽車均滿足2021年新補貼政策的門檻要求。
“Skyline ME7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市,使用壽命可達500公里”
中國品牌在電氣化產品上暫時領先。
從100款新電氣化產品的具體分析來看,70款純電動汽車占據主流地位,15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被進一步壓制。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品牌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車方面實力相對較強;在今年的車展上,中國品牌的新車數量已經與外國品牌持平。其中,中國品牌已推出7款全新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車企包括比亞迪、SAIC MG、東風汽車、吉利柯靈等品牌。
“一汽紅旗H5(查成交價|參配| 概念還是未來?對電氣化產品幾個趨勢的思考 ◆汽車大屏是噱頭還是需求? 在今年的車展上,車載大屏幕越來越受歡迎。比如本次車展上市的Skyline ME7,就憑借其五屏互動系統成功贏得了人們的關注。以“四屏互動”為特色的李ONE也很受用戶歡迎。 雖然車載大屏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產品中,但是我們會發現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的區別。其實車載大屏背后雙方的對抗是什么問題車,是工具還是玩具?是在空還是承運人之間?然而,為了避免邊緣化,傳統車企已經開始遵循這些創新思路,我們將在下一篇技術文章中詳細介紹。 ◆未來是“智能座艙”時代? 比智能車載大屏更進一步的想法是智能座艙,這是車企對未來移動出行座艙的一系列服務計劃的想象。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展示智能座艙理念的車企也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展廳。 對于本次車展上的各種智能座艙顯示器,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廠商對于未來出行有著不同的想法,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人類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和服務。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加速,未來對移動出行空的探索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虛擬現實實現的日子可能也不遠了。 “豐田紡織智能座艙展” ●總結全文: 今年的上海車展可能是最反人的認知了。首先,電氣化產品的規模在空之前擴大了。過去,中國品牌在車展上展示新能源產品矩陣。現在,國外品牌也開始登臺表演,雙方以鑼鼓面對面開始了這場無煙戰爭。其次,在產品推出時間和關鍵技術指標上,中國品牌暫時處于領先地位。比如中國品牌續航超過500公里的電動車產品已經上市銷售,而國外品牌還在醞釀研發;第三,對于5G商業化、無人駕駛、車聯網等技術,中國車企頻繁攜手華為、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共同研發,在推動新技術應用方面比國外品牌更為迫切。 最后,無論是中國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不能掉以輕心,暫時領先。大眾、奔馳等國外品牌已經在全力以赴。而且,在本次車展上,全球第二大汽車零部件公司大陸集團宣布放棄內燃機,將ALL IN電氣化,這將為包括德國汽車公司在內的國際汽車品牌提供更大的幫助。不僅資本、技術研發等強大的國際汽車品牌攻擊中國汽車企業的領先優勢,提出一系列創新思路、嚴控成本的特斯拉也在追逐、攔截中國品牌。變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也許在下一屆或下一屆車展上,我們會看到電氣化產品受到更大規模的沖擊。我希望中國品牌的矩陣在那個時候依然強大。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