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從“4小天鵝”到百車爭鳴
準確地說,中國汽車是在進入WTO之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與世界同步的家庭轎車的。
2001年年底的上海國際汽車展,以POLO、派力奧為代表的精品小車成為了熱點中的熱點。這兩款為都市精英打造的車型與賽歐、夏利2000等并稱為“四小天鵝”,打造了真正意義上的家用轎車。而POLO、派力奧也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車型之一。
在中檔轎車市場,又出現(xiàn)了伊蘭特、凱越、福美來“新三樣”轎車,從而改變了“老三樣”壟斷市場的局面。后來,又有了“精三樣”、“金三樣”等等新車。
伴隨著這些新車的是2004年之前的汽車井噴期,幾乎所有的車型都供不應求。奧迪、雅閣還需要加價購車。
不過,新車型的全面大舉問世卻是在井噴之后,市場的萎縮更讓汽車企業(yè)認識到產品的重要性。在最近兩年,市場上推出了百余款新產品。與5年前相比,如今市場上的新車至少呈現(xiàn)出5方面的特點。
一是,技術含量大大提高,原來被當作重要配置的安全氣囊、ABS都早已成為了標準裝備,目前,很多車型開始采用了歐美先進車型一樣的技術;二是,產品個性化增強,轎跑車、CUV等等概念開始出現(xiàn)在國產車上;三是,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目前,沒有哪個車型可以壟斷市場,在新產品上市三個月后,其銷售就可能會陷入困境;四是,性價比大幅提高,很多車型的絕對價格已經低于國際水平;五是,產品開發(fā)的側重點,逐漸從舒適性為主過渡到以經濟性、安全性為主。
技術:“與世界同步”到自主研發(fā)
2001年的時候,如果哪個車型能夠“與世界同步上市”就可以大書特書。因為,按照日本媒體的說法,當時的中國汽車技術水平,與世界至少相差了10年到15年。
現(xiàn)在的中國汽車技術水平也不高,實際差距可能也在10年之上,但是,和加入WTO之初相比,已經有了大幅進步。
首先,從車型來說,目前在中國暢銷的新產品,已經不僅僅是在國外引進的產品。一般都是根據(jù)中國情況重新改進的。領馭、君悅等車型,還是經過國內企業(yè)2次開發(fā)的車型。
其次,自主研發(fā)的車型增多。奇瑞、吉利、華晨等民族汽車企業(y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發(fā)能力,并且在發(fā)動機、變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上,也有了自己的產品。
再有,在某些新技術上,中國汽車已經開始與國際先進水平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例如,氫燃料電池車技術、電動汽車技術、混合動力技術等等,國家也通過863計劃的支持,推出了一些新技術。目前,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都有了自己混合動力汽車計劃。
另外,國產車的環(huán)保、節(jié)能、安全水平有了質的提高。這是由于,國家在環(huán)保、節(jié)能、安全等方面的法規(guī)越來越嚴,從而推動了產品技術的進步。
消費環(huán)境:從“限小”到鼓勵小排量
5年前的中國汽車消費環(huán)境是很多人抨擊的重點。但是的很多汽車消費政策,是該嚴的不嚴,不該管的總管。例如,限制小排量汽車、汽車信貸風險大、買車附加費用過高、車價不合理等等現(xiàn)象嚴重地束縛了中國汽車的發(fā)展。當時的一項調查表明,消費環(huán)境是影響購車的主要因素。
5年間,國家圍繞著消費環(huán)境而采取的措施也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熱點。解禁小排量車的限制、對外資開放汽車金融信貸業(yè)務、新的交通法規(guī)、停車費漲價、強制第三者車險等等都影響著汽車市場的興盛與衰落。特別是,解除小排量汽車限制,對于小排量汽車的發(fā)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促進作用。而國家加強對汽車信貸的管理,也讓貸款購車潮冷卻。
業(yè)內人士認為,加入WTO5年來,中國汽車最大進步就在消費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汽車相關政策的制定上。從根本上來說,WTO要求中國政府的一些法規(guī)必須和國際接軌,這樣也就促使政府,用法規(guī)政策來引導汽車的健康發(fā)展,而不象過去那樣,以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才管理汽車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