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只是降價潮中一段插曲 限產導致供求關系變化,固然會在一定時間內維持車價的相對穩定,甚至會帶來車價小幅回升,從而給轎車企業和
經銷商帶來穩定的利潤,并對消費者的購買心態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限產畢竟不是企業長久的應對之策。從長遠看,部分車型售價逆市上漲,只是全年轎車價格穩步下降中的一段“插曲”。伴隨著新一輪投資形成的產能逐步達產,企業擴大銷量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在產銷量和利潤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正成為轎車企業管理層難以抉擇的大問題。
記者與部分企業銷售老總溝通后發現,經過去年一年的價格大戰,大部分轎車廠家在價格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幾點共識。一是在競爭對手迅速跟進的情況下,降價對銷售的拉動作用已經大大弱化,“降價———拉動銷售———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維持利潤水平”這個理論上可行的鏈條,實際上已經脫節。一些企業盲目降價并沒有帶來明顯的銷售業績,反而導致企業陷入虧損,這無疑給其他企業敲響了警鐘。二是降價時機選擇至關重要。過去誰率先降價,誰就能贏得先機。如今,各汽車企業更加傾向于后發制人。據了解,在
一汽豐田、
馬自達6、
寶馬、
東風日產藍鳥年初大幅降價后,主要競爭對手暫時沒有跟進,等待的成分恐怕占據了很大比例。
此外,一年的磨礪也讓轎車企業有了更平和、更長遠的心態。一位轎車企業銷售老總告訴記者,在過去的“井噴”時代,企業過分追求銷量,目標定得有些不太現實,營銷策略也有些急功近利。如今,企業開始更多地著眼于未來,尤其是著眼于2006年可以預見的慘烈競爭。因此,賠本賺吆喝的盲目降價今后恐怕會收斂很多,企業的價格策略會更多地轉向戰略性層面。
企業維持價格穩定的愿望與消費者車價越便宜越好的心態畢竟是一對矛盾,漲價也好,降價也罷,誰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誰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