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浮躁時代”之產經動態篇
引言:上半年,生產領域呈現三大變化——產能擴張、進軍海外、民營企業造車遇困。
在國內市場漸趨平靜的今天,企業的東征西討,反應他們靈敏的市場嗅覺和主動出擊的開拓精神。從另一個側面理解,也顯露出他們日漸浮躁的心態。
“東邊不亮西邊亮”。對企業來說,變化,就意味著新的商機。市場不變,企業主動變。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目標市場的轉移。當市場沒有變化的時候,就積極制造和尋找變化的市場。產品有無市場,對企業而言,都是相對而言。
但是,產能擴張會不會引發“曾多粥少”的危機?會不會掀起新的一輪價格大戰?民企造車會不會“騎虎難下”?進軍海外風險多大?汽車淘金者會不會折翅異國他鄉?
這些,都成為下半年車市的懸念和謎團。
擴產大賽
事件回放:
北京現代生產線改造已經完成。 6月初,上汽通用五菱的青島微車生產基地開始動工,以后,其產能將突破30萬輛。 5月底,上海通用新建的整車南廠正式建成投產,規劃產能為年產16萬輛整車。從此,上海通用總產能可達到48萬輛。
上海大眾三廠改建工程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屆時上海大眾的產能將提升15萬輛。5月底,位于成都的一汽大眾第三廠悄悄動工,預計年產10萬輛乘用車。5月,長安鈴木20萬輛擴能工程正式投產,產能一舉達到35萬輛。
另外,奇瑞、比亞迪、長城、吉利的產能擴張也緊張進行。短短數月,幾乎所有廠家都加入了產能擴張。
說長道短:
擴產,為下半年的市場競爭積蓄了重要的力量。用“如箭在弦”,形容其對車市的影響毫不為過。
擴產最直接的影響,恐怕是最近“有市無車”的狀況將得到緩解。擴產所配備的柔性生產線,將能容納新的車型生產,這為今后新車的引進加快了步伐。而車界最為擔心的供大于求、汽車產品的相對過剩由此也被擺上了桌面。
民企造車
事件回放:
奧克斯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民企造成再次成為熱點被關注。一方面,是民企造成的大撤退,另一方面,是一些民企在造車路上的艱難前行。
在重慶車展期間,力帆轎車與消費者見面了。力帆集團的掌門人尹明善依然意氣風發地推動著他的造車計劃。而中國最大的民營汽車企業皮卡大王長城汽車,按照幾年前的規劃,穩步實施了向轎車領域進軍的計劃,其生產基地已于日前進行了奠基。
說長道短:
或許,中國車市未來10年的懸念之一,就是這些造車的民營企業的命運。
目前中國實力雄厚的汽車大企業,他們都是國有企業。對中國的國情而言,民企似乎在一些小行業更具靈活性,而對資金和技術高度密集的汽車行業,畢竟好調頭的船難以經歷風浪。
不過,經濟領域不斷會有奇跡出現。民企造車是不是一定就“生不逢時”?或者是不是一定“自不量力”?只有歷史能回答。
進軍海外
事件回放:
中國軍團進軍海外之路,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國人矚目。
5月30日,吉利在馬來西亞和IGC集團正式簽約。根據協議,吉利與IGC集團在馬來西亞制造、組裝和出口吉利汽車,這是吉利實現其汽車產品“走遍全世界”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部分。
在奇瑞伊朗、馬來西亞設廠,吉利進軍馬來西亞之后,更多的企業也進一步加大了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一汽、哈飛、比亞迪等,紛紛開始海外設廠。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整車(含成套散件)出口51864輛,同比增長了279.7%。同時,也超過同期51205輛的進口整車(含成套散件)數量。
國內企業的出口雄心中,奇瑞將整車出口計劃提高到3萬輛,占其今年總銷量的20%。今后,奇瑞希望海外市場占其總銷售的40%以上。而吉利則希望,出口將占其銷售的1/3以上。
說長道短:
在國內利潤和需求大幅度縮水的情況下,翅膀還沒長硬的國內小企業卻飛到國外去覓食去了。
對通用、大眾這些大企業來說,這些進軍海外的企業,多數是企業行業中的“小字輩”。“你拿什么去‘忽悠’洋人?”“進軍海外自不量力!”對中國軍團的海外之旅,招來一片懷疑之聲。
但存在就有他合理的道理。自古“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例子并不鮮見。何況,普通人認為,走遠路的和尚會念經,遠隔重洋,洋人并不都知道你的水深水淺。在這些出海的品牌自己看來,其品牌還有讓人自信的性價比優勢。
“曲線救市”,能否真正拯救自己?國人拭目以待。
資產重組
事件回放:
6月21日,廣汽與韓國現代汽車株式會社在廣州正式簽署《廣州現代商用車項目合作基礎協議》,拉開雙方合作序幕。
幾天前,長安集團終于完成對江鈴汽車的曲線收購計劃。長安汽車發布公告,中國證監會批復同意長安汽車旗下的江西江鈴控股公司持有35417.6萬股江鈴汽車股票(占總股本41.03%),從而成為江鈴汽車實際控制人。
說長道短:
廣州豐田和廣州現代對廣汽的戰略意義非同一般。如果只依靠廣州本田,廣汽只能算一方諸侯,只能在第二陣營中混飯吃。與現代和豐田的戰略聯盟,使廣汽的力量一下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有了能和一汽、上汽抗衡的位置。
江鈴控股將由長安汽車牽頭規劃,實現年產乘用車15萬輛的目標;并由福特等戰略合作伙伴牽頭規劃,實現年產商用車15萬輛。江鈴控股將成為整合長安集團與江鈴集團的平臺。
國內汽車巨頭差不多都已經實現了與國際汽車巨頭的戰略聯盟。近十年上演了一輪合資合做、資產重組的狂潮。有人認為,這些將在汽車界永遠上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