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加劇使汽車企業出現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至于誰會笑到最后,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認為,關鍵要看企業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
在昨天召開的“2005中國汽車營銷與服務峰會”上,徐長明斷言,今年開始誰能將成本控制做到最優,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中國市場的潛力已為全球企業覬覦,基于對中國市場的樂觀,他們紛紛進行了新一輪產能擴張。今年5月28日,上海通用宣布南廠建成投產,至此該企業產能擴至48萬輛;北京現代今年上半年亦完成了產能擴充,已由去年的15萬輛提升至30萬輛;廣州本田目前也已形成了24萬輛的年產能,隨著旗下第二工廠的奠基,明年產能將達12萬輛……
但產能擴大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產能閑置的成本壓力,市場份額的“平均化”也加劇了部分企業的負擔。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提供的數據,2002年排名前五的企業中,只有上海通用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正數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上海大眾的市場份額已由2002年的23.4%下降到9.02%,一汽-大眾由16.1%下降到9.2%,天津一汽由7.5%下降到6.4%,神龍汽車由6.6%下降到4.7%。
與此同時,由于近年來“價格戰”的頻頻上演和原材料的上漲,汽車企業利潤出現普遍下滑。國家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重點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率僅為3.72%,而2002年的這一數字高達8.21%。
“汽車產品日益同質化,價格的競爭不可能完全停止,所以誰有能力頂住降價的壓力,誰才可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徐長明說。
事實上,目前廠家已經普遍采取對配套廠家壓價,以降低原材料價格的方式來抵御降價壓力,但這些在徐長明看來“只是初級的控制成本方式”。
他認為,除了生產的精益管理,汽車企業營銷渠道成本的降低也不容忽視。目前廠家為了提升品牌形象,一味要求經銷商建造豪華4S店,雖然這部分成本并非由廠家自己出,但經銷部必然要想方設法將成本分攤到每輛車身上,最終的結果不是車輛本身價格沒有競爭力,就是經銷商虧本,這樣廠家的網絡就會失去相對優勢。
為此他建議,廠家在渠道布置上,大城市適用4S店形式,但中小城市則不一定要建4S店,而應以降低銷售環節成本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