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眾中國正式發布了2006全年在華的零售業績:711,298輛的銷量,同比增長24.3%。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大眾汽車與中國合作22年以來的新紀錄,也讓其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市場年銷量突破70萬大關的跨國汽車企業,從而使大眾汽車集團繼續在中國轎車市場領跑。
兩個大眾2006年的中國表情,無疑是生動的。
然而,大眾的基石似乎并沒有因數據的飛揚而變得堅挺,相反“信仰的式微”和“產品的斷奶”卻如同兩道魔咒如影隨形,使得大眾中國的市場前景在2007年伊始就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信仰顛覆”
對于2006年的強勢反彈,大眾中國總裁兼CEO范安德博士的解釋是:“這是大眾汽車實施新中國戰略第一年后取得的成果。”在范安德眼里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大眾中國的決策者們偏偏集體遺忘了:誰該為自己大躍進式的昨天買單?
對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大眾來說,可謂天時占盡,一枝獨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2005年通用的崛起。做慣了老大,最容易養成頤指氣使的習慣,這一點對汽車廠家也不例外,尤其是作為汽車長子門下的一汽大眾,依靠長時間形成的市場消費定勢,加之德國的血統,硬是憑借幾桿十幾年不變的老槍,把貴族的做派一度演繹的淋漓盡致。
在“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姿態以及“快了蘿卜不洗泥”的鼓噪下,一汽大眾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到了極點。然而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志滿意得的一汽大眾卻發現不知從哪天起,已經被悄悄趕下了高聳的神壇。“技術縮水”的詬病,讓其人脈迅速流失,一汽大眾開始脫下了華麗的“皇帝的新裝”。
無需否認,一汽大眾市場份額的盤子還在,捷達也依然是平民之王,但面對像凱越和伊蘭特等不斷涌出的市場新貴,一汽大眾的幾桿舊槍真的會上演不敗的神話?恐怕大眾自己都不會相信。于是產品的換代與更新不可避免,即使是再固執的德國人也不例外。應該說每一個新品的推出都是企業生存的關鍵,但一汽大眾在新車的推出上恰恰太過敷衍,換湯不換藥的技術發展思維固然也能贏得一定的市場,但致命的問題卻是:悄然間順便把自己推向了信仰危機的漩渦。
寶來曾經讓一汽大眾風光無限,也曾有過年銷8萬輛的輝煌,也許是一汽大眾太留戀這種輝煌了,在稍加潤色之后,就讓他以新寶來的身份匆匆在中國市場亮相,面對凱旋、?怂、伊蘭特以及凱越等眾多車型的上下圍攻,新寶來能有足夠的底氣嗎?讓消費者苦等了3年的速騰雖然售價只有14.98萬元,但看著它那臺疑似為捷達的發動機多少讓一些讓消費心生旁騖,帕薩特B6邁騰要推出的消息已有時日,但2006年過完依然沒有它最終推出的時間表,是在搞不懂節約成本“換芯”是不是子虛烏有。
其實,對于速騰和邁騰,大家并不關心他們究竟是不是“騰字輩”一組,而對于類似都是在一個美麗外殼下,隱藏了種種的技術縮水的質疑的關注度更高一些。PQ35平臺主推的FSI發動機根本沒有出現在速騰身上,1.6升發動機從當初的20氣門變成了現在的8氣門,當POLO 1.6都用上了16氣門發動機的時候,速騰居然還在用8氣門發動機作為主打動力,2.0升85Kw的最大輸出功率居然和奇瑞旗云1.6升的發動機相同。但這似乎還沒有引起一汽大眾足夠的重視,即使是要推出的邁騰2.0TFSI發動機與老款1.8T發動機也相差無幾。
一汽大眾總是喜歡用“德國品質、轎車典范”來武裝自己,但是看著速騰服役多年的老款發動機、變速箱和縮水的安全配置,一汽大眾的德國品質到底體現在哪里呢?就在其它廠家不遺余力把全球最新車型在華同步發行的同時,大眾卻在玩改頭換面的小打小鬧來應付中國市場,信仰危機的來臨恐怕只是早晚的問題。
“卯吃寅糧”
進入2007年,上海灘的戰事依舊,大眾不得不直面通用,即使他們牽手的是同一個中國伙伴。
但不幸的是,上海大眾在2007進入了產品空當期,要面臨無米之炊的尷尬。
有人曾把一汽大眾的主打車型:捷達、寶來(高爾夫)、速騰、新寶來生動地喻作“四世同堂”,因為這四款車型在歐洲被稱為捷達的升級版。不管怎么說,畢竟一汽大眾還有足夠的“黑色幽默作品”,而在產品線上不思進取的德國人給與上海人的則更加寒酸。更令人頭疼的是,一汽-大眾基于PQ46平臺上的帕薩特B6今年即將推出,這將和上海大眾主力車型帕薩特領馭形成直接競爭。
盡管目前上海大眾2007年的銷售目標并未正式公布,但據記者了解,上海大眾今年的銷售目標不會比2006年高出多少,即便如此,455家的經銷商們仍然感到了壓力。因為眼前的事實是:作為上海大眾今年唯一的新產品,斯柯達明銳還要在今年第二季度才能上市,也就是說,上海大眾今年將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原有的產品拼打市場。于是挺過2007年,便成了上海大眾的主基調。
就競爭格局來說,上海通用目前仍然是上海大眾最大的競爭者。別克君越是上海大眾帕薩特的老對手,而上海通用正精心培育的雪佛蘭品牌,其從賽歐到景程的全系列車型,是上海大眾在高爾到桑塔納3000的產品線的全面競爭對手。
但讓外界擔心的是,上海大眾斯柯達與大眾品牌的區分上,不可能如上海通用的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和薩博四大品牌,以及一汽大眾的大眾和奧迪品牌那樣定位得涇渭分明,這就導致斯柯達不可避免與大眾品牌形成“左手打右手”的局面。當然,上海大眾目前最大的癥結與一汽大眾同出一轍,都是嚴重的產品老化問題,只不過上海大眾表現得尤為突出罷了。
從兩個大眾的困境中不難看出,大眾將有可能在今年為“歷史的積重”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這種苗頭早在2004年就已經顯出一些端倪, 當年南北大眾在華銷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如果把2004年的滑鐵盧歸于大環境使然,那么進入2005年,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再次失去了多年來的頭把交椅就不是偶然了。
從一騎絕塵到痛失寶座,從大肆掘金到近乎虧損,短短兩年,大眾就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悲喜,也顛覆了20年苦心經營的格局。當然,現在就對大眾作出盛極而衰的判斷也許還為時尚早,但危機的苗頭還是隨著2007年的到來愈發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