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俞慧月向我們表示:“汽車技術創新的70%源于汽車電子技術,但我國基礎薄弱,缺少原創技術。現狀是,國外汽車電子巨頭均已進入中國并全面布局,幾乎壟斷了核心技術領域,這給中國汽車電子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在籌辦“第三屆中國國際汽車電子產品與技術展覽會”時,俞慧月發現,90%的參展商都是國外企業,而且大部分專利都集中在國外廠商手中。“中國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的產業化水平和研發能力與國外的差距還很大。”
上海航盛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偉華對此直言不諱,他說:“國內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幾乎為零,國產廠商可以形成聯盟,哪怕1/3產品可以獨當一面,也是一種突破。”
中國汽車企業難走出合資模式
俞慧月說:“其實國產企業的意識是起來了,但由于起步晚,與國外巨頭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而目前新興的中國汽車電子企業很難走出合資經營模式,因此容易被整車廠控制。
在研發過程中,國內生產汽車電子產品零部件的配套廠家受到合資企業的控制,造成汽車電子配套市場不健全,對中國汽車電子研發企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采購周期長、購買不方便、規格不符合汽車專用要求等是比較普遍的問題。”金偉華表示,汽車電子的高功率、大電流環境對線纜和器件的配套有較高要求,這方面存在配套困難。
需了解市場需求和國際標準
由于缺乏整車的需求牽引,汽車電子制造商不得不自行研發產品的功能性樣機,然后才到整車廠接受測試,通過測試再尋求配套廠家。中國汽車技術研發中心一位高級工程師表示,由于測試次數少、費用高,產品經受的試驗時間較短,在穩定性和安全性上難以達到國際標準要求。
摩托羅拉電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中國汽車電子企業要多參與國際性的汽車電子采購大會,逐步了解市場需求和國際標準,從配套入手發展中國的汽車電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