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的魅力,藏在56個民族流傳的旋律里
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公益,傳承并不只是單一的形式。
——解承強
他寫了堪稱中國流行歌曲開山之作--《信天游》,用《一個真實的故事》記錄下為保護丹頂鶴的女孩一生守護催人淚下。他創作出中國第一首布魯斯歌曲《為我們的今天喝彩》靈感源于云南民間小調。從流行音樂轉民族音樂,他說,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符號,一代又一代傳頌著歷史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是非常珍貴的,我們不能失去,將民族歌曲與現代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要的,我們要先把他們原本的基因保存下來,才有機會發展。他是著名詞曲作家,譜印音樂品牌的創建人解承強。
多年來,解承強民族音樂采風幾乎走過除新疆以外的所有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云南、貴州、四川、西藏、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的民族民間音樂。每每說到當地的民族音樂,解承強總是興奮又惋惜,興奮的是挖掘到新的音樂素材,接觸到從未聽過的民族音樂,說到興起時總忍不住示范,哼上兩句;惋惜的是,這樣獨特而又富有文化內涵的音樂,民族傳承人,并不多。“年輕人覺得我學了這個也沒啥用,還不如出去打工養活自己。”解承強對這樣的現象感到痛心,也更加覺得,民族音樂太需要保護了。
在冼勵勇的牽線下,解承強2017年第一次參與到仁孚怡邦的支教幫扶活動,走進貴州,這個他已經多次深入采風的,擁有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253個民族鄉的多民族共居的地方。他說,“這次和仁孚怡邦去貴州支教幫扶,看到他們有很成熟的模式,沒有什么功利的摻雜,就是做事情,而且支教這個事情對國家、對民族都是好事情,這一點,我覺得仁孚怡邦做得很好。”
有了第一次的接觸,解承強對仁孚怡邦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仁孚怡邦這一次走進廣西宜州的支教幫扶,和他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討,他提出了譜印音樂《歌與遠方》音樂紀錄片的采風。在劉三姐的故鄉宜州,一行志愿者趕上了當地一年一度的“歌王聚會”,這讓解承強非常感興趣,也有了一個新的想法,關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他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讓孩子們回去和自己的父母輩或者爺爺奶奶學一首傳統的民族歌曲,這樣‘大歌王’帶‘小歌王’,本民族的東西,就自然而然讓下一代傳承下去了!”
自創立民族新音樂以來,解承強一直希望通過各種方法保存各民族傳統的音樂。在這次簡短的音樂采風中,接受支教幫扶的學校邀請了一支當地侗族大歌的隊伍,這群隊伍的成員,都是當地村民,都是年輕的母親。這不是解承強聽過最好的侗族大歌,但是組成成員讓他非常好奇,究其原因,原來是一群原來在外地打工的女性在結婚生子后回到家鄉,不忍傳統音樂流失,自發組成了一支隊伍,有空就進行練習。解承強表示,“在支教幫扶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我們在幫助他們,他們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學習機會,她們也希望本民族的東西能夠得以傳承”。
用腳步丈量著中國少數民族的大地,用音樂記錄著少數民族的傳承。“你知道美麗苗繡的圖案本源是什么意思嗎?是本民族的遷徙歷史!”“你知道在南太平洋群島的搖籃曲和云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曲目只差了最后一個音嗎?在很多年前他們可能會是同一個民族!”解承強分享了在音樂采風背后的故事,不僅僅是對民族音樂的保存和流傳,更是民族文化的追根溯源,而這一切,通過音樂,都保留了下來,其中更多的文化與意義,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和驗證。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