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超低 降價難救 大眾開迪緣何敗走中國
在記者連續的追問下,一汽大眾副總陳平、一汽大眾市場部部長王楓以及大眾(中國)公關部葉文等近十人,拒絕給出開迪的終端銷售數據。
一位一汽大眾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開迪上市至今終端銷量不過百輛。一份開迪近日產量數據上清楚地顯示,開迪單日產量最低時僅為9輛。讓一汽大眾引以為豪的PQ35平臺基本處于半停工狀態,一位工人向記者透露:工廠原來雇傭的大批臨時工已經全部辭退。
“我們的產品是‘慢熱型’的。”一汽大眾市場部負責品牌宣傳的劉耿這樣告訴記者。而在十幾天前,一汽大眾副總陳平也向記者解釋過“慢熱”的含義,即市場通過一兩年甚至三四年的時間才逐漸接受這款車,捷達如此,高爾夫如此,相信開迪也是如此。
一位汽車專家分析,從表面上看,開迪的滯銷僅是一款車的失敗,但是,一汽大眾乃至整個大眾(中國)長期養成的忽略市場導向的行為方式,將導致大眾在中國的危機爆發。
“慢熱”還是“驟冷”
無論是否愿意承認,一汽大眾乃至大眾(中國)目前都是在薄冰行走。和大眾在中國的根本問題一樣,一汽大眾首先面對的是產品的問題。
“我不愿意看到的是,‘慢熱’已經成為一汽大眾銷量不佳的一個借口。”一汽集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層對記者直言不諱:“巨虧中的一汽大眾面臨的是‘驟冷’而非‘慢熱’問題。而這個‘驟冷’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以產品線為例,一汽大眾“捷達打天下”的局面已經持續多年,產品的老化是一直面臨的問題。
寶來是“慢熱型”產品的一個例外,憑借“駕駛者之車”開創了中國家庭轎車的一個全新理念,在市場上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業績。但是寶來“駕駛者之車”的定位已經多年未改,去年以來,寶來的市場份額連續下滑已經不可避免。
“慢熱型”的高爾夫最近有回暖的趨勢,但所占份額還十分小,經過多次降價之后,高爾夫顯然難以擔當起盈利重任。
那么,大眾為什么要在中國推出開迪?葉文沒有給予記者答案,但知情人士透露,在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關于產品的激烈爭奪中,開迪的推出是伴隨著上海大眾途安的推出來到中國的。
“開迪的失敗只是一個標志,大眾根本沒有意識到在中國市場上的危機以及危機的根源所在。驕傲的大眾顯然不愿意真正改變自己固有的步伐。”該人士分析,“但是,中國的汽車市場顯然早已過了以大眾的意志為轉移的時代。”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