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一項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項目———潤滑油抗磨添加劑(專利號:200420051240.6),日前已正式通過檢測。 這是重慶市自1997年將納米產業確立為科技重點支持產業以來,首個成功開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納米產品。項目負責人、市嘉誠納米材料應用研究所所長李家誠對此的估計是:該產品將在4年內,實現年4.6億元的銷售收入。
曾經優勢閑置
近年來,包括重大、后工、西師等高校院所,納米技術的研究在國內具有一定優勢。比如,重大物理檢測中心自行研制的“隧道電子掃描顯微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納米材料檢測設備。與之相比,在產品開發和應用上,卻處于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
業界人士介紹,盡管在“納米”最火爆的2000、2001年,我市有多達50家企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宣稱“已進入納米領域”,但科技部的一項調查表明:去年在全國涉足納米的323家企業,我市僅6家。事實上,此后這些渝企的“納米”項目,大多無疾而終。
如今產業提速
去年,渝鈦白公司開展的TiO2納米粉項目取得中試成功;重慶拓源公司的易燒結Al2O3超級粉已開始生產;目前重慶創造者新材料公司正在茶園新區建設年產5萬噸、全國最大的納米塑料工業基地;重慶前驅納米科技公司的年產15噸納米氧化鋅項目,也已開始啟動……納米產業開始在我市初現端倪。
此次問世的潤滑油抗磨添加劑,加入到各種機械磨擦傳動裝置中,可使各種磨擦運動零件的使用壽命延長近100倍;加入捷達車的發動機后,能節約燃油近20%、發動機功率增大15%。而價格則只有同類產品的1/3左右。目前項目方已計劃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
整合依然缺位
專業人士認為:重慶有發展納米的優勢,也有通過納米來提升傳統產品的需求。不過目前該產業的發展還過于散亂,從事納米開發的高校和企業,基本還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
比如,重大研制的“隧道電子掃描顯微鏡”設備,在全球納米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可在本市卻知之甚少。本地的許多納米產品反而要跑到外地去檢測。
這位人士認為:重慶市應該抓緊進行扶持,并明確具體的發展方針。如果培育得當,在10年內我市的納米產業,很有可能形成一個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龐大產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