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氙氣燈”市場魚龍混雜 治理待突破
記者調查:車主多懷斗氣心態半數改造不合格
"超強大燈低價促銷"、"氙氣燈1800-9888元/對"……這是記者在廣西南寧園湖路、白沙大道、江蘇南京大明路等地一些汽修、汽配市場時,不少汽車修配店、美容店打出的促銷廣告。
南寧園湖路上一家汽車修理鋪面的老板顧武銅告訴記者,15萬元以下的私家車最喜歡改裝車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司機都是新手上路,很不習慣夜間行車時對面車輛射來的"強光",抱著爭口氣的心態來改裝車燈。"臨近春節,購車族越多,前來改造車燈的客戶也就越多。園湖路每天都要接待60-70位前來改裝的客戶。"
全球著名光源制造廠商歐司朗代理商馮華菊告訴記者,氙氣燈改造的重要前提是確保行車安全,因此,有信譽的汽車光源生產商不會推薦太亮的車前燈,也不建議車主使用燈泡色溫超過6000K的車前燈。"太亮的車燈不僅影響對面司機的判斷,而且會降低路面的反射率,影響司機對路面狀況的判斷,造成危險。"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警總隊技術專家石鎮嘉認為,擅自將車前燈改造為氙氣燈的車輛,超過半數以上無法通過車輛檢測,這主要是因為這種改造違反了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加上改造者技術水平良莠不齊。
業內人士自揭"氙氣燈"暴利產業鏈
現在最流行的Conversionkit改裝氙氣燈,通過把氙氣燈的燈泡安裝在鹵素燈用的燈座上,從而使原來使用鹵素燈的車主能夠很方便地升級為氙氣燈。標價最低3000元,實際成本不到200元。
南寧白沙大道上最早打出"車燈改造"的經營戶夏雨巖向記者揭示了其中的暴利產業鏈:
一副車燈便宜的2000-3000元,昂貴的上萬元,但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高檔氙氣燈少之又少。目前的氙氣燈改造一沒有裝配透鏡,二沒有大燈清洗系統,三無法保證燈光色溫在4300K以內,四沒有裝配大燈自動水平系統。僅這幾項,就能為氙氣燈節省2/3以上的成本。也就是說,即使是原裝進口的氙氣燈,其成本也只有原來的1/3。如果是國內生產的氙氣燈,成本就更低了,通常只有報價的1/4-1/5。氙氣燈改造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利。
生產企業的"成本賬",修理廠自然不會向車主"透底",誰會知道全球著名光源制造廠商歐司朗大力推廣的都是單光4300K的氙氣燈,完全是在保證對方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車輛照明效果的;誰會認為車燈太亮也會對自己行車造成潛在危險,誰會認為聚光難以把握的H4氙氣燈泡是國外嚴禁違法安裝的產品。
生產企業的成本加上運費到修理廠、改造廠等銷售網點,價格就翻了幾倍。標價上萬元的產品,實際成本最多不過2000-3000元。上萬元的產品可能透鏡、清洗系統、自動水平系統都有,但這些肯定都不是原裝貨,修理廠、改造點往往會演繹"解體術",將這些部件分拆之后銷售。
每一個部件的利潤都是原來的100%。整個價格一算,又多賺了不少錢。
"禁氙令"擋不住改造風監管障礙亟待突破
針對各地頻繁使用氙氣燈帶來的交通隱患,各地交通安全部門紛紛出臺措施,限制氙氣燈的違規使用。不過,眾多專家普遍認為,目前存在的監管真空,仍然是規范這一上千萬元產業的最大難題。
不久前,江蘇南京交管部門全面啟動對擅自改裝違規氙氣燈的處罰和規范。一旦發現,除罰款200元外還要現場拆除。南京交警已經正式啟動了針對違規改造氙氣燈車輛的排查、規范力度。
此前的2006年12月,武漢市交管部門宣布:夜間使用氙氣燈將被視同"不按規定使用燈光",違法行為人將被處以罰款50元、記扣1分的處罰。這幾乎是全國首例專門針對"氙氣燈"的交管規定。
車輛照明設計專家吳奇瑞告訴記者,根據德國聯邦統計署的調查,80%以上的交通事故發生在夜間或是照明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前大燈的照明不足往往是導致交通事故的重要禍因。隨著駕駛員年齡增長,對照明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60歲的駕駛員對照明的需求是20歲駕駛員的6倍。
吳奇瑞對國內的氙氣燈市場作了這樣的估算:按照2006年我國汽車產銷700萬輛,其中1/10即100萬輛已經進入前燈改造維護周期計算,即使只有一半車輛需要更換氙氣燈,每副氙氣燈4000元人民幣標準價格,僅2007年氙氣燈市場份額就超過2000萬元。
吳奇瑞認為,我國《機動車運行安全條件(GB7258-2004)》關于車燈部分,只對功率、最小照明亮度、顏色以及照射角度進行了規定,沒有對最大照明亮度的規定。而車用氙氣燈產品目前既沒有國家標準,也沒有行業標準。甚至許多生產企業也沒有相應的企業標準。標準的缺失,是導致市場混亂、產品品質低下的主要原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