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那叫驚心動魄!”在單位大院里碰到同事小李,一張口就向我講述他前兩天的買車遭遇。
小李經過仔細掂量看中了
北京現代伊蘭特,一個月前還特意征求過我的意見。當時,我覺得
伊蘭特性價比不錯,配置較高,試車時感覺
發動機動力充沛,油耗也還過得去,關鍵是近幾個月銷量一直在8000輛以上,蟬聯中級轎車市場銷售冠軍,應該不會馬上降價。
沒想到,8月12日上午,小李去專賣店提車,路上接到同事電話,急告他當天報紙上關于伊蘭特降價的消息。專賣店卻告知沒接到廠家降價消息。“管他是真是假,這車是不能買了”,小李掉頭就回。下午,專賣店打來電話,說可以提車,已接到廠家通知,1.6升自動擋伊蘭特優惠1.1萬元。
“半天差價就是一萬一,想起來還真有點后怕!提車時遇到頭一天下午買車的人在交涉能否退款,專賣店表示無能為力”,小李的語調透著一種僥幸,但從中不難聽出弦外之音———車價動蕩仍在持續,買車還真得慎重。
事后,與
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張綏新博士談論車市。張博士表示,二季度以來車市走低有三個原因:宏觀調控、信貸緊縮和持幣待購,前兩個因素,他認為今年下半年難有顯著改變,因而后幾個月車市出現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不大,但對持幣待購是否會松動,卻吃不準。
近來,為說服消費者松開捂緊的“錢袋”,汽車廠家和
經銷商可謂煞費苦心:率先宣布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者有之,跟風降價或優惠促銷者有之,信誓旦旦聲言三年不降價者有之,經銷商鄭重承諾降價補償者有之,但效果并不理想。三年不降價余音未了,經銷商已經開始優惠:提供數萬元優惠禮包。消費者卻并不買賬。你說降價后國內價格已低于歐洲市場售價,他卻說國外收入要高出我們許多倍……在與消費者的博弈中,降價并沒有使天平傾向廠家一邊,反倒是讓消費者嘗到了持幣待購的“甜頭”。
造成如此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入WTO后關稅逐年下調的時間表,決定了轎車價格與國際接軌的漸進性,幾個月來市場走低給企業帶來的巨大銷售壓力,客觀上加速了這一進程。但對于企業而言,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的雙重目標,決定了降價很難一步到位。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消費者對價格的認知能力日漸增強,用大大高出實際價值的定價維持高利潤的做法早已行不通;大幅降價也很難長久保持對銷售的拉動作用;采取小幅、多次降價或者優惠的策略,考驗消費者的購買神經,最終只能導致持幣待購愈演愈烈。畢竟,普通消費者辛辛苦苦攢錢買車,最怕的是花冤枉錢,在降價此起彼伏的市場中,為避免后悔,持幣待購是不得已的選擇。
解鈴還須系鈴人。從根本上消除持幣待購現象,只能等待國內轎車價格體系趨于穩定。而要改變車市低迷現狀,挽回車市信心,企業唯一可做的,就是改變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實實在在地與消費者進行溝通,誠信待人,以求達成共識。要降價就一步降到位,不降也要把理由講充分。否則,持幣待購還真難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