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大眾化商品而言,新興市場的發展都會經歷發育、成長、普及和成熟這四個階段。中國的轎車市場也不例外。從2001年開始,轎車市場開始進入高速成長階段。由于基數很小,市場的增長速度顯得非常之高。經過三年的“井噴”之后,基數已經翻了一番有余,因此,增速出現緩慢的回落是十分自然的。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從5月開始,月度增長速度不是緩慢回落,而是像“高臺跳水”一樣,兩三個月的時間就由近50%的增幅跌到了零的附近。這顯然是一種非正常現象。
對于車市低迷,普遍分析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車貸的凍結,二是降價引發的持幣待購。筆者以為這些只是表面原因而已。
降價的確導致一部分人做出持幣待購的決定,但降價顯然不是持幣待購的主要原因。如果將持幣待購的原因全部歸結于降價,那怎么解釋
新雅閣、
蒙迪歐降價引發的加價購買現象呢?
上海通用5月份降價,6月份便坐上了轎車銷量的頭把交椅;
上海大眾6月份降價,7月又重新奪回了冠軍頭銜,這又怎么解釋呢?而且轎車降價并非始于今年,為什么前幾年的降價不僅沒有因“待購”而引發低迷,反而持續火爆?
如果說“待購”是在等待降價,那么自5月以來,絕大部分的轎車品牌都降過價了,為什么沒能說服“待購者”們打開錢包呢?所以,降價雖然對消費者的信心有一定的影響,但決不是車市低迷的主要原因。
銀行凍結車貸,應該是引發車市低迷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它直接削弱了汽車的購買力。某著名的汽車市場的負責人曾給出過這樣一個數據:在去年市場火爆的時候,貸款購車者占30%~40%。凍結車貸對市場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汽車信貸給各銀行帶來的呆壞賬,據說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是,要降低銀行的這種風險其實也很簡單:比如提高首付比例、縮短還款期限等等,技術上也沒有太多障礙。可為什么從去年底一直凍結到現在?明明有大批的客戶盼著貸款,銀行家們為什么眼看著大把的利潤不去掙呢?真的是風險太大嗎?那為什么
通用、
福特、
豐田、
大眾他們又迫不及待、爭先恐后地爭取這項業務呢?惟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政府希望借此給市場降溫,從而達到整頓汽車產業的目的。
10年前,政府首次出臺汽車產業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整頓該產業日趨嚴重的“散、亂、差”局面。但10年之后的今天,這種局面不僅未見好轉,反而因市場的火爆而更加嚴重。眼看著沖動的資本們駕著一葉葉扁舟,盯著暴利的海市蜃樓,朝著百慕大三角區奮力劃行,政府又是敲響“召回”警鐘,又是討論產業政策的修訂……但苦口婆心并未使資本們清醒。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而火爆的市場則是暴利賴以生存的土壤。現在是市場經濟,何況有些短視的地方政府也在一邊推波助瀾。要勸阻資本的盲目投入,唯有釜底抽薪,給市場降溫,通過冷卻市場來引發車價的快速回歸,消除產業暴利,促使產業迅速展開
優勝劣汰的市場行動,進而推動產業順利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這大概是政府長時間凍結車貸的真實意圖和良苦用心,也是車市低迷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相信:政府暫時并不希望看到汽車市場迅速回暖。雖然新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已于10月1日實施,但真正的啟動還要等待各金融機構制定細則并正式施行。還要等待多久?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門檻決不會太低。由于汽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支柱產業,政府當然也不希望這個產業受到實質性的傷害。根據專家的測算,國內轎車的產能現在已經出現了30%左右的過剩,而新的產能還在逐步的形成之中。因此,維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既有利于產業的成長,也能維持供過于求的市場格局,有助于車價的快速回歸。
10月之后,車市將再次走低,并于12月步入谷底。轉過年之后,持續了大半年的淡市所積蓄的購買欲望,將會隨著春節的來臨和部分品牌的降價舉措而迸發出來。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市場的火爆長期持續,政府可能會再次進行干預:比如養路費改燃油稅進入油價——這雖然類似于將朝三暮四改為朝四暮三的把戲,但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其震懾力不容低估。總而言之,明年的轎車市場既不必悲觀,也不容樂觀。20%左右的增長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