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19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經過3個月的過渡期后,正式開始實施。與18年相比,19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僅退坡幅度高達40%-70%,而且還提高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技術門檻,更取消了地方補貼。新能源汽車開始進入低補貼時代。一直以來,我國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都是按補貼后價格進行結算的。補貼政策的存在,對于降低新能源汽車終端售價,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補貼大幅退坡,最可能的后果就是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終端售價會相應提高。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會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意愿,畢竟,價格因素是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某種產品的根本原因之一。補貼退坡后,如果車企不提高終端售價的話,指導價與終端售價之間會出現巨大的差價。像續駛
里程(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在400公里的電動汽車,2018年最高可獲得6.6萬
元(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國家補貼和3.3萬元的地方補貼,今年由于補貼退坡并取消地方補貼,從6月26日開始,最多只能獲得2.75萬元補貼了,補貼差價高達7.15萬元。如果車企選擇不漲價,這7.15萬元的差價,將由車企自行消化,無疑會給車企帶來巨大的利潤差。令人欣慰的是,在本年度補貼政策分布后,除了長城歐拉等極個別車型象征性地上漲了一點售價外,威馬汽車、比亞迪、長安汽車等先后官宣“不漲價”,即繼續按18年補貼后售價來銷售新能源汽車產品,自行承擔補貼退坡造成的利潤下滑可能。所以,補貼退坡并沒有造成新能源車企集體漲價的浪潮,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產品時,無需比2018年支付更多的購車款。事實上,造車技術的進步,使新能源汽車價格保持穩定的同時,車輛的性價比反而有了更大的提升。像今年上市的電動汽車,無論是續駛里程還是科技配置,都比以往的車型有所提升,一些L2自動駕駛技術也已開始在部分車型量裝。所以,新能源汽車進入低補貼時代,不會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意愿。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