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利潤目前還不能單純地看,如果從單車利潤看,很多車不賺錢,也有部分賺錢的,但是沒啥銷量。個人推測五六萬以下的底端車單車利潤差不多五千元。貴一些的車可能利潤大一些。
全新一款車研發成本大約在五億,汽油車改制電動版要看改動幅度,低的話五六千萬,多的就上億了。
還有就是工廠和生產線的建設,新能源的車基本都是新建的工廠和生產線,都是幾十億的投入,當然,一般里面也有政府的投資。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找代工廠,投入會小一些。
所有的研發生產投入最終都是根據預測的量綱平攤到單車成本中。如果新車投放市場賣得好,利潤自然就有了,如果賣不好,虧的腎疼。車賣得好,量大了,供應商也會配合的好,單件成本也會下降,利潤會好一些。
所以市場上的新能源車利潤不能簡單地看,這是不斷迭代的過程。很多車企能活下去就錯了,車沒有量,利潤還早著呢。
還有補貼的事,補貼不是賣出去的所有車輛都能拿到的,國家要各種審核,不合規的不給發補貼。之前發的補貼也會追回。
看一下補貼政策。2010年首次制定了具體的補貼細節,并且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先行試點。2013年開始,補貼政策范圍從城市擴大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同時補貼幅度開始退坡,例如純電補貼從最高6萬,下滑至3.6-6萬不等。2014年補貼政策進一步退坡,2014年退坡5%,2015年退坡10%。2016年將補貼政策范圍從區域全面推廣至全國,調整補貼要求,補貼繼續小幅退坡。2017年9月份開始實行雙積分政策(原定2020年補貼政策將完全取消,為了避免新能源汽車出現斷層)。2019年補貼政策大幅退坡,在2018年基礎上平均退坡50%,并且計劃至2020年底前完全退出。由于疫情影響和新能源市場現狀,國家出臺政策又延長了兩年。
新能源車是國家的戰略規劃,萬一沒有石油供應,不可想象。而且發動機技術我們也很難超越歐美日本,他們畢竟上百年的發展,汽車技術跨越式發發展的難度很大,所以國家想到電動車彎道超車。不過一切還任重道遠,仍需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