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前到底用不用熱車?
新手必讀:開車前熱車是【傷車行為】,除非冬季不得不提前暖車以提升用車品質以外,其他季節熱車沒有理由。
大部分人熱車的目的是為了“暖機”“熱機”,也就是等發動機溫度足夠高后再去駕駛 汽車 才會不傷發動機,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就從潤滑作為切入點說明為何不用熱車。
1、發動機使用的機油標號假設為5w-30,標號的意思弄明白之后不會擔心潤滑。W=winter代表低溫,W之前的數字代表機油的冰點,計算方式是以【5+(-35)】得出的30為零下30℃,也就是說至少在25℃左右機油都可以以正常的流速在發動機內流動。30指機油粘度(高溫流動性),這項參數要嚴格按照用戶手冊建議值為準不能輕易改變。
5W能做到零下30度正常流動,0W更是達到了35℃,絕大部分地區的低溫并不會低到這種程度,所以并不用擔心機油在低溫下變稠。
2、發動機有壓力潤滑和飛濺潤滑兩種方式,機油貯存在發動機的曲軸箱油底殼內,壓力潤滑依靠油泵提供動力可以在啟動后的3秒內完成油道的填充;所以有效潤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低溫并不影響機油的流動并不用擔心。
飛濺潤滑只要機油流動性合理,曲軸攪動機油可以正常飛濺也會有效的形成潤滑;駕駛車輛之前系好安全帶、做好準備工作往往有30s~60s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發動機的工況已經很理想了,那么有什么理由要原地熱車呢?
如果一定要找出理由也只有一點,部分地區冬季環境溫度會非常低,原地熱車在發動機冷卻液的水溫升高后,高溫冷卻液流經暖風水箱才能帶來車內的溫暖。
為提升用車品質是可以接受原地熱車的,畢竟 汽車 是為人服務不能本末倒置,但在氣溫適宜的天氣中則沒有必要原地熱車,熱車只會增加發動機碳污染。
發動機在冷啟動階段熱效率會明顯下降,熱效率下降動力會明顯降低;為保證這一階段發動機的動力充足,ECU會加大噴油量并適當提高怠速轉速以快速熱機,這一階段的噴油量最高會超過表顯平均油耗的2倍,直到水溫升高到75℃左右后才會取消。
而單位噴油量大于單位進氣量狀態為空燃比失調,空氣中21%比例的氧氣是燃油的助燃劑,比例失調會導致部分燃油沒有助燃劑以至于不充分燃燒;不充分燃燒會導致游離碳的形成,與機油蒸汽混合后則是所謂的積碳。
在不用擔心磨損發動機的前提下,發動機溫度上升越快積碳則會越少、油耗也能更加合理的控制,所以原地熱車是有弊無利的。還是那就話:除非是怕冷,否則沒有必要熱車,某些國家原地怠速熱車是會被處罰的……
(上文為天和Auto撰寫,代表個人觀點;站外禁止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
熱車?現在都9102年了喲,來來和百樂魚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汽車 作為一個比較復雜的交通工具,熱車是之前對于 汽車 一個很重要的操作規則來定的,因為熱車很重要,大家也都有一定的了解,那就是 汽車 長時間的靜止之后,它那復雜并且很多的機械部分都是沒有被潤滑油包括的,這對于 汽車 來說很不友好,所以熱車的就是讓 汽車 的潤滑充分起來,這是對于 汽車 的一個保護。
而現在的 汽車 它的裝配技術要高明的多了,很多都是或者全都是冷磨合的裝配了,然后就是 汽車 的化油部件也更加的先進了,雖然靜止車輛的潤滑油也是會深入低部的,但是啟動之后它會快速的裝機油進行推送,這個行車電腦已經幫我們做了,所以現在的 汽車 在啟動之后,很快聲音就會有所變化,會從急促變的平穩,這個時候也就是幾十秒或是一分多鐘,這個因車而已吧,馬自達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所以現在基本上不要去考慮熱車了。啟運就走沒有問題,只是說前一二分鐘發動機的聲音沒有平靜下來,它就是一個潤滑過程,不要太爆力駕駛就好了。
這里我就告訴一些新手朋友一個相對簡單的 辦法,正常啟動車子之后,可以看一下怠速情況也的轉速,只要從一千多降到了八百多,就可以放心大膽的開車走了。這個過程很快,一般在一分鐘之內的。當然了,冬天的情況可以看看是不是水溫上來了沒有,因為空調的暖氣是它供給的。
關注百樂魚,和我一起交流互動。
現在車輛已不是化油器式老技術科,車輛的潤滑機油在長時間的停止運動下已經落至機油底處,放車輛啟動機油泵已發揮作用快速將機油推送至各個需要潤滑的部件處,所以一啟動車輛后,30秒左右(試品牌車型不同),看轉速表回落在800轉左右就可以走車,只是在路上初期不要猛踩油門,平緩走車,車速控制在40左右走個幾分鐘即可!
我很慚愧,沒有車,也不會開車,所以沒有發言權。還請原諒。
我沒有車,也沒開過車,我搞過柴油機的修理。但是,我認為開車前,熱車是很有必要。當然,這里可能有個誤區,熱車并不是把車跑熱,而是通過熱車,讓動力內部各部件,能得到充奮潤滑,來減少由于潤滑不好,而產生的不必要磨損。
車輛用不用預熱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對車輛有好處,那就是打著后待怠速穩定后就可以了
現在不用熱車了,都是電噴的涼車高怠速就是讓提前暖機的,但是剛開始不要猛烈駕駛就沒事
開多了就有經驗!
不用,打著后低轉跑,油溫升到正常后正常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