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月是大家對于車牌價格的認知存在偏差,由于是首次拍牌,沒有一個價格水準衡量的標尺,只能以同樣是在進行價格競拍的上海車牌競價為準繩,所以普遍出價偏高,這樣計算出來的平均報價也就很高,推高了第一次最終成交均價。但第一個月由于人數(shù)嚴重不足,所以最低1萬
元(
查成交價|
參配|
優(yōu)惠政策)可以成交。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后幾期的低迷價格,大家都知道競拍人數(shù)不多,以最低成交價稍加一點作為自己的心理價位。價格拐點出現(xiàn)在4月份,4月首次出現(xiàn)了競拍人數(shù)多于指標數(shù),也就是首次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則是4月通過了“限制外地車通行”的草案,所以很多在廣州市使用外地牌的剛需用戶們開始涌入競拍,有購車打算的人也開始恐慌,害怕價格瘋漲,而這種情緒也恰恰推高了價格的瘋漲。9月是另一個拐點,這一次拐點的原因還是因為,供應再次大過需求。由于前幾期的瘋漲,廣州的牌照價格幾個月內(nèi)突破了3萬元,而作為一塊10年期限且不可轉(zhuǎn)讓的一次性付出性消費,價格的上限很容易觸頂,很顯然,3萬就大部分人的心理底線,加上限行政策遲遲不出,而政府也吹風說“不到非常擁堵不會輕易限行”,所以之前對于限行而起的恐慌搶購心理被安撫,所以價格再次走低。至于你提出來的“廣州每月的非彈性需求大大低于實際成交量的事實”這一說法其實不然,因為現(xiàn)在廣州的剛需群體很大一部分都選擇了上周邊地區(qū)的外地牌,所以這部分人被分流了,這也就導致了參與競拍的人數(shù)減少。實際上,從限行風聲出來后的頭三個月的暴漲可以看出,廣州每月的剛需還是非常龐大的,只是限牌沒有限行的配套,還沒有起到實際的限制效果,現(xiàn)在的購買者大多還是防范未然的心態(tài)在購買,所以我預計在限外政策正式出臺前,廣州競拍價格會持續(xù)維持低位。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