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不是利率的問題。大家現在說起汽車金融不發達,第一個會歸罪于中國人只是存錢,不貸款,但是我感覺這有一個誤區。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兼容,包括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過去以
漢(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族為主和其他民族的融合非常之多。而且是非常開放的,西方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反而能夠拿來為
中華民族所用,能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有一個中國特色或者是民族特色。貸款方式,并不是不愿意花錢,而是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到這樣一個地步,本來是一種小農經濟,或者是經濟發展水平不夠高,就根本不會想到去借錢,或者是用未來的錢買車。
另外剛才講到了征信體系,其實征信體系不但是一個銀行的問題,還包括了戶籍制度。全國13億人口分布在那么多的省份,那么多的地區,每個地區是不透明的,各地的情況央行根本不可能掌握,地方的割據,各個公司收入的不透明,這都需要一個系統的工程來改變。
關于利率的問題,我感覺是這樣的。如果從汽車金融發展的歷史來看,是需要你貸款來推動生產的,一個企業我需要擴大銷售,那么我來推動這個事情,我給你很多的優惠,讓你來貸款買車。但是汽車金融發展到現在,還有另外一層的含義,不是說我拿未來的購買力來進行現實的消費,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很重要的意思,目前所有的消費者既是消費者,也是投資者,有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同樣的錢我可以做投資,也可以做消費,我即使有錢也不可能見得用我現有的錢來買車。比如說我投資股票,或者是我開辦公司或者是其他的投資機會,我會比較一下,如果我拿現在的錢來買車貸款的話,這時候的利率和我用自己的錢投資,投資股票哪方面的收益更高,兩方面比較取其高的。如果說今年股市上漲會很好,可能我貸款買車的欲望就會很高,我貸款買車,然后我把車放在股市上,它的收益率要大于貸款的利率,這也是和投資收益配置很相關。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