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概念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無人駕駛概念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都有涉及。國家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一系列通知、規范與標準,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等。地方上,眾多城市也紛紛出臺相關條例,像深圳、上海、無錫等地。這些法規涵蓋測試、應用、責任認定等多方面,為無人駕駛發展逐步筑牢法律框架 。

在部門規章領域,2021年7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有著重要意義。它對道路測試、示范應用期間的交通違法行為處理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做出規定,按照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對駕駛人進行處理,然而該規范并未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專門約定。

各地關于無人駕駛概念的規定差異明顯。部分地方立法在智能網聯汽車交通違法及事故責任劃分上與《管理規范》保持一致;一些地方明確了承擔責任的“當事人”范圍;還有部分地方仔細區分“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對于“有人駕駛”情況,基本認定駕駛人承擔主要責任;對于“無人駕駛”,大多判定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承擔相應責任 。

此外,2024年中國自動駕駛法規取得諸多進展。從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知,到各地政府及部門出臺的政策措施、實施細則與條例,如四川省的產業支持政策、河北省的實施細則、杭州市的促進條例等,都從不同角度對無人駕駛相關領域進行規范。同時,一些國家標準也相繼出臺,像《GB 44497 - 2024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GB/T 44721 - 2024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等,為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層面提供標準。

綜上所述,無人駕駛概念相關法律法規正不斷完善。國家和地方層面多方發力,從不同維度構建起較為全面的法律體系,涉及測試、應用、責任認定、技術標準等多個方面,為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保駕護航,推動該領域朝著規范化、有序化方向邁進 。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奧迪A4L
奧迪A4L
28.98-40.08萬
獲取底價
冒險家
冒險家
23.58-34.58萬
獲取底價
理想L6
理想L6
24.98-27.98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汽車修復過的電瓶和電動車修復過的電瓶使用時間不一樣,且具體能用多久受多種因素影響,并無固定時長。一般來說,兩年左右的電瓶修復后可達標稱容量的 80 - 90%,循環失水周期 8 - 10 個月;3 年以內封閉式閥控鉛酸蓄電池修復效果較好,使
所謂的電瓶修復技術是有實際成功案例來證明其真實性的。在實際生活中,電動車72V鉛酸電瓶就有成功修復的例子。曾有騎行距離明顯縮短的電瓶,經檢測是一只電瓶因水分減少出現問題。通過充電、放電測試、注入純凈水等一系列加水修復操作后,帶負載2個半小時
蓄電池車蓄電池修復儀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復深度放電的蓄電池,但無法使其完全恢復如初。深度放電的蓄電池會出現硫化等狀況,修復儀可通過小電流深度放電保養或高頻脈沖電流充電等方式,處理非物理性損傷,逆轉早期硫化過程,恢復部分容量。不過,若蓄電池存在斷
安裝電瓶修復板有可能會影響電瓶原有性能,具體情況因修復方法、電瓶狀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常見的脈沖修復法和補水修復法,若操作得當,成功的修復能提升電瓶容量與性能;可要是操作不當,不僅無法改善續航,還可能損害電瓶。此外,不同受損程度的電瓶,修復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