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本田飛度僅售出75輛新車,在轎車銷量榜上排名第76位。這一數字甚至不及小型電動車銷量冠軍——吉利星愿一天的銷量,按日均計算約1428輛。曾經的“平民超跑”如今黯然失色,飛度在燃油小型車市場仍屬“冠軍”,大眾Polo同期銷量229輛,但整個燃油小型車陣營在新能源汽車的碾壓式優勢下,已瀕臨消亡邊緣。

昔日神車,為何墜入谷底?
2018至2021年間,飛度年銷量穩定突破15萬輛,月銷破萬是常態。靈活的空間布局、穩定的動力性能及低廉的維保成本,使其成為小型車市場的標桿。然而進入2025年,飛度銷量一路滑坡,1月僅590輛,6月252輛,7月跌至75輛,幾乎無人問津。

產品迭代的致命失誤加速了其衰敗。2020年后,飛度在改款中反向減配:入門版取消音響系統、電子手剎降級為機械手剎、后輪盤式剎車改為鼓剎、魔術座椅被閹割。這些“成本優化”操作在智能化浪潮中顯得格格不入。
當6萬級新能源車已標配12.8英寸中控屏、L2級輔助駕駛和遠程控制時,飛度仍停留在基礎功能配置。用車經濟性差距更形成降維打擊:飛度每公里油費約0.5元,同級電車僅需0.05元;半年一次的小保養費用數百元,而電車幾乎免維護。
小型車市場,燃油車的集體淪陷
小型車銷量榜前12名已被新能源車型全部占據。吉利星愿7月銷量高達44,274輛,比亞迪海鷗22,941輛,海豚12,865輛。這些數據表明,燃油小型車的邊緣化不是單一品牌的失敗,而是技術路線更替的必然結果。

燃油小型車市場萎縮的同時,微型/小型電動車正成為新增長引擎。7月多達8款微型/小型電動車銷量破萬,合計銷量占該細分市場90%以上。這種“頭部通吃”現象,凸顯消費者對電動化產品的高度認可。
飛度的啟示,產業變革的縮影
飛度的衰落軌跡,恰是傳統燃油車轉型困境的縮影。當它還在優化機械素質時,市場已轉向智能座艙體驗;當它堅持“十年不過時”的產品哲學,行業已進入“三年一換代”的電動智能周期。

技術創新正重塑競爭規則。800V高壓快充實現10分鐘續航400公里,L4級自動駕駛進入路測,5G-V2X車路協同加速落地。這些技術迭代推動汽車從“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空間”躍遷,用戶體驗取代機械性能成為核心價值點。

寫在最后:“飛度擊敗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這句業內流傳的評語,道盡了傳統燃油車在產業變革浪潮中的集體困境。當小米SU7等智能電動車以24,410輛的月銷量改寫中大型轎車格局時,飛度們75輛的慘淡數據已不是產品力的失敗,而是技術路線更替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