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浪潮席卷而來,合資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傳統燃油車業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時勢造英雄,中國汽車一片紅海,但對于勁旅而言,機遇和挑戰共存。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的一句:"我們要堂堂正正地打,以正規軍的方式穩扎穩打。"揭示了上汽大眾的轉折,既要守住燃油車基本盤,又要加速新能源布局,"雙輪驅動"的戰略,開啟了上汽大眾的轉型之路。
燃油車的智能化重生 新能源的加速突圍
研發中心內,上汽大眾的工程師們正在為新一代"Pro家族"車型做最后的調試,自此,針對中國路況和用戶習慣,燃油車也擁有不輸電動車的智能體驗。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上汽大眾推出的"一口價"銷售模式,改變了燃油車傳統的定價方式。

除了燃油車的智能化重生,在新能源領域,上汽大眾也在加速突圍,即將上市的奧迪E5 Sportback,無疑就是上汽大眾征戰新能源市場的一份滿意答卷,而針對中國用戶對智能座艙的偏好,在本土化上的創新成為制勝關鍵。
截止到目前,中國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突破50%,但燃油車占據半壁江山,依然不容小覷。對于合資品牌而言,“油”與“電”都是企業發展的根基,雙線協同發展的戰略,比單線作戰更能符合消費者的期待。
服務體系的優化變革
當經銷商服務考核權重提升至50%,這意味著服務好壞直接決定經銷商的收入,此舉意在提升消費者售前與售后的產品體驗。
而轉型最大的挑戰來自組織內部。上汽大眾首次成立了用戶運營中心,將過去分散在多個部門的用戶職能進行整合。這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字化工具成為服務升級的利器,開發團隊推出了智能服務系統,客戶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維修進度,系統會自動推送維修報告和費用明細,就像給車輛裝上了'健康手環'。
最讓用戶感到貼心的是預約服務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可以智能推薦最佳保養時間,并自動預約工位和技師。用車保養像點外賣一樣方便。
寫在最后
截止2025年8月,上汽大眾終端銷量達到9萬輛,環比增長9%。更令人欣喜的是,燃油車市場份額逆勢提升,朗逸、帕薩特、途觀三大主力車型上半年分別以13.7萬、11.7萬和9.1萬輛的成績,包攬各自細分市場燃油車銷冠。在新能源領域,奧迪E5 Sportback未上市就先火。

展望未來,上汽大眾的轉型之路還在繼續。
2026年上汽大眾將有6款新能源產品下線,包括1款純電、3款插混和2款增程車型。到2030年,將推出超20余款全新車型。
這其中有一款增程車型尤為引人注目,就是上半年率先亮相的ID. ERA,這款車在明年量產上市后,預計將與新勢力的熱門車型展開正面交鋒。

如今,油車作為上汽大眾的基本盤,依舊穩健發展。而新能源的向上突破,也預示了上汽大眾的未來,"油電同進"戰略已初見成效,支撐這一切的,正是上汽大眾順應時代的體系化改革。
誠然改革之路就像登山,雖然路途艱辛,但每登高一步,看到的風景就更美。上汽大眾用實踐證明,在變革的時代,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又要勇于創新突破,傳統車企只要找準方向,同樣可以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