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增長,中國汽車工業逐漸呈現二元市場結構,這個結構并非過渡態,而可能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的穩態。在此結構中,消費者的選擇不再是簡單的“油或電”,而是基于自身需求在“油電兩類產品”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這對所有車企的產品定義、技術儲備和市場營銷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復合型要求。上汽大眾的近期市場表現,為觀察這一轉型提供了絕佳的樣本。
產品力重構:從動力劃分到體驗導向
在“油電共生”時代,產品競爭力的核心正在從單一的動力形式,轉向全方位的用戶體驗。上汽大眾的產品矩陣演化正是循此邏輯。
對于電動車,上汽大眾的策略是規避早期電動車的用戶痛點,利用其制造工藝、質量體系和供應鏈管理的優勢,打造“可靠耐用的電動車”。

奧迪E5 Sportback的本土化創新,正是針對中國用戶對智能座艙、娛樂互聯的特定需求進行的“體驗補課”。其背后傳遞的品牌信息是:我不僅能給你新勢力的科技感,還能給你大眾奧迪一貫的品質保障與安全標準。
對于燃油車,其任務不再是顛覆,而是價值守護與提升。“Pro”系列的戰略意義極為關鍵。它通過智能化升級,成功地將燃油車的討論焦點從“油耗”“動力”部分轉移至“智能座艙”“人機交互”和“輔助駕駛”,使其在價值維度上能夠與新能源產品同臺競技。
朗逸、帕薩特等“常青樹”車型的持續熱銷,證明了其基盤用戶的需求依然旺盛,而Pro系列則有效地阻止了這部分用戶因追求科技感而流向新品牌。
協同發力,鞏固優勢
在上汽大眾身上,我們可以見得,它不再糾纏于“油電孰優孰劣”的爭論,而是統一升維到“為用戶提供何種價值”的層面。無論是油車還是電車,其宣傳都強調德系品質、智能科技、可靠服務。

而遍布全國的龐大經銷商網絡,曾是傳統車企的“包袱”,但在上汽大眾的轉型中,正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如“一口價”和“終身質保”被轉化為“資產”。
這些政策透明化了購車過程,消除了消費者的價格焦慮和售后顧慮,極大地提升了渠道信譽和客戶滿意度。同時,渠道也在逐步適應新能源車的銷售與服務需求,實現油電產品的協同銷售,最大化單店效能。
寫在最后:
上汽大眾在“油電共生”元年的強勢表現,今年1-8月,上汽大眾累計銷售接近70萬輛,穩居合資品牌第一陣營。尤其8月份單月銷量突破9萬輛,環比增長9%,這一證明了一條看似“保守”實則“穩健”的路徑的可行性。

它通過對其巨系統進行精準而漸進式的重構,成功地將傳統優勢:制造、品質、渠道與新時代要素:智能、電驅、用戶運營相結合。而產業轉型并非只有“顛覆”一途,“進化”同樣是一種強大且風險可控的力量。
上汽大眾的實踐為整個行業,特別是龐大的傳統車企陣營,證明了在復雜的二元市場中,通過深度本土化、雙線技術投入和用戶體驗升級,完全有能力實現競爭力的重塑與延續。

上汽大眾正是通過其“油電同進、油電同智”的戰略,將自身定位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提供全面出行解決方案的“價值伙伴”,而非一個偏執的技術布道者,這或許是其在當下時代最具智慧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