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國際化”已從一個相對較遠的理想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做大做強所必須面臨的一個課題。這不僅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否在國際舞臺上一展雄風、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能否在本土市場抵抗住來自海外對手的迎頭碰撞。
在家電領域、IT領域,我們已切身感受到了這種國際化的力量,也看到了類似海爾、聯想這樣相對成功的國際化的中國企業。在倍受矚目的汽車行業,雖然由于特定的背景和一些特殊的原因,中國企業所謂的國際化動力、抑或壓力,還不如其他行業那般清晰強烈,但是國際化正在成為一股日漸增強的內在驅力,中國汽車的國際化步伐也在逐漸加快。在中國汽車企業的國際化
征途上,迎接我們的并不全是善意的擁抱和錦簇的鮮花,還有充滿未知的磨礪與陷阱,國際化終究是涉險而行。
前不久,
奇瑞宣布,借助與馬爾坎姆?布雷克林的Visionary Vehicles合作,到2007年開始向美國出口轎車。今年1月的底特律國際汽車展上,另一家中國企業
吉利也展出了“
中國龍”和其他幾款打算從2008年起向美國出口的車型。此前,中國汽車企業在西亞、東南亞、甚至歐洲市場的作為也曾被媒體廣泛關注。但在諸多利好訊息的背后,一些讓人不安的陰影始終在飄蕩,比如關于
知識產權的各種法律糾紛,比如“
江鈴碰撞門”事件造成的海外市場對中國汽車品質的懷疑,等等。這些非利好的消息,或許可以看作是發達國家對所謂“中國威脅論”一種非理性條件反射,但是其折射出了中國汽車在技術、設計、工藝水平上的巨大差距,而后者將成為中國汽車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路上大量難以預估的險灘。
從現實情況好的一面來說,經濟全球化不僅意味著市場的開放,也意味著各種資源的開放,包括技術與人才資源,這就為中國企業彌補在技術與人才方面的缺失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可喜地看到已經有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與努力。不過,硬幣總是有兩面,技術與人才絕非靜態的存在,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讓這些資源真正融于企業自身的機體,真正成為企業自身發展的優勢與動力,如果急于求成則往往會適得其反。你可以花錢讓海外的優秀設計機構提供設計,可以完全擁有這些設計的知識產權,但如果不能真正地將設計的過程與內涵消化并吸收,不能將靜態的結果轉變為一種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那么一切皆枉然。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吃過的苦頭并不少,由于沒有能力對委托的汽車設計方案進行改動,而不得不追加投入大量資金,并且滯后了企業發展進度,類似的例子并不少見。
上汽試金國際化新思維
最近上汽對
羅孚知識產權的收購,顯然吸取了其他企業在這方面的教訓,并找到了一種明智的解決辦法,這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也是一種全新的思路。
一方面,上汽認識到收購的羅孚知識產權具有高含金量與
高度龐雜這雙重屬性,里面不僅僅有國際前沿水平的產品設計結果,還包括了以往各種測試、試驗方面的記錄及數據,可以說這些知識產權包含了羅孚產品設計與發展的全部歷史與經驗,前溯的話,100年的經驗和技術盡在其中。
另一方面,上汽前瞻性地吸納了原羅孚的全部技術研發方面的骨干,成立了自己的海外研究院。有別于外包型的設計方式,上汽將這些海外優秀工程師完全融入到自己的設計體系之中,海外研究院的開發設計系統與上汽的國內研究本部同步共享數據信息。同時,大量的中國工程師也在海外與外籍工程師一起工作。作為羅孚知識產權的創造者,這些羅孚院工程師們不僅是上汽消化與吸收羅孚知識產權的金鑰匙,更使上汽擁有了這些知識產權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當然,除了技術與人才資源的國際化運作外,還有一種更為高層次的“玩法”,那便是品牌資源國際化運作。在汽車領域,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如
福特的
陸虎,
寶馬的
迷你、
勞斯萊斯,
大眾的
賓利等。據說上汽正在與寶馬洽談關于羅孚品牌的事宜,無論外界的各種評論如何,作為一種邁向國際化市場的手段,拿下一個已經具有國際知名度并且具有鮮明品牌個性的品牌,不失為中國汽車企業可嘗試、也可堪期待的一種快速推動國際化進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