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保險有潛規則 直擊現場揭露行業內幕
中國保監會日前公布的 《2007年保險中介市場發展報告》顯示,由于代理業務的快速增長,給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帶來了可觀的代理手續費收入。報告顯示,去年全國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共有107.58億元手續費收入“進賬”,同比增長47.86%。其中,車商類19.45億元,占18.08%。
購車上險,天經地義。只是在眼花繚亂的車險套餐前,作為消費者的你可能更多關注的是投保時的價格折扣,或是朋友的評判推薦。可就在你購買車險時,踩出去的那一腳有多深你又是否知道?多了解車險行業的情況,絕對是你強有力的武器!
消費問題 現狀
現狀1 選擇多 懂得少
無錫車主黃先生的凱越在一地下停車庫與迎面而來的一輛小面包車發生了碰擦。由于雙方都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前前后后花了4個小時解決此事,而過程中事故雙方居然都忘記通知其車輛所投保的保險公司過來定損,后經交警提醒才想起來。而其中保險公司定損員的姍姍來遲也是事情拖了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600元的事情竟花了4個小時,搞得如此繁瑣。別看我們車主平時很威風很強勢,一旦出了險完全就是弱勢群體,無奈無助!”黃先生抱怨說。面包車車主劉先生也表示:車險理賠太麻煩。比如要以事故責任大小來計算相應免賠率等情況,自己一點也不懂,遭遇理賠爭議時也不懂具體規則,對保險公司的運作也不了解,理賠時難度太高。
其實上述情況不在少數。據了解,上海地區保險公司的定損員,平均每天需要定損20次以上,遇到較為復雜的事故時,經常忙不過來,只能讓車主在原事故地等待。而像上述事件中的車主在出險時一時忘記報險的情況也并非個別,這一定程度上也跟車主不了解車險知識有關。而另據了解,上海從事保險銷售的機構達到上千家,對于一名車主來說,這上千家的上萬種服務、套餐,這樣的不透明不對稱的信息,究竟該如何選擇?而一旦選擇了不規范的中介服務機構,將引發無窮盡的麻煩。
現狀2 老爺車、豪華車無處保
上周,讀者鄒小姐向本報反映,她最近幫自己的車去上保險,可是跑了好幾家保險公司都不受理。而記者通過市場上的調查發現,保險公司并不是歡迎所有的車輛投保。
鄒小姐買的是輛瑪莎拉蒂總裁,價值170萬左右。車輛在特約經銷商處購買,手續完整,但保險公司卻都不愿意承保,她已經在多家保險公司連續多次碰壁,對方給出的理由是車價比較高,賠付率太高,維修成本也很昂貴,所以無法承保。最后,鄒小姐只得在一家不知名的保險公司給新車上了保險。
記者調查發現,豪華車保險難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在保險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而保險公司對于拒保也有自己的道理。一位進口車商表示,保險公司拒保豪華車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風險高,很可能導致虧損。保險公司在對豪華車進行評估時,認為這類車的保險賠付率都較高,而且維修成本又很昂貴,最終很可能導致保險公司賺不到錢。也有部分保險公司為了保證業務,在承保時都會事先跟車主協商,比如車價300萬元,購買車損險時按6折收取保費,理賠時也按6折賠償。
除了豪華車外,目前超過7年的車輛也很難辦理保險。這些老齡車因為行駛時間長,出故障幾率較高。也有幾家保險公司愿意收下這樣的車輛,前提條件是增加保費或者理賠時維修費打折。
只挑便宜的 忽視車險后期服務
程先生剛買了輛寶來,購買車險時,4S店工作人員告訴他,有3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可供他選擇,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以及中華聯合,前者打7.7折,后兩者打7折,由于中國平安與一汽-大眾廠家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其后期的理賠及服務做得較好。盡管4S店車險服務人員給程先生做了如是解釋,但程先生依舊毫不猶豫選擇了相對便宜又相對知名的中國人保。
據經銷商介紹,選擇只打7.7折的中國平安車險產品的客戶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更多人還是跟程先生一樣,在同等優惠7折的前提下,選擇較知名的中國人保,而幾乎完全無視后期較有保障的中國平安。
車盟(中國)網絡有限公司公關關系經理黃海濤也向記者介紹,“電話呼入咨詢的客戶中,大部分會選擇價比三家。最近我們推出的網絡服務將21家保險公司費率都在網絡上公布,客戶在網上給自己的車險進行估價,這樣直觀的價格比較形式很受客戶的歡迎。”
不過,不同消費者對車險的價格關注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跟車的級別掛鉤。在記者對10位10萬元左右代步車車主的調查中,有一半以上車主更關心車險的價格,而認為沒有必要去關注產品后續的服務;而在對10位15萬元以上車型車主的調查中,結果大不相同,這10位車主不僅關注車險產品的多元化,更關注的是理賠周期。
在選擇低價車險的消費者中,有大部分是首保或者是沒有出過險的車主,而一旦出過險就會立即體驗到服務以及辦事效率的重要性。而今大家都在講究性價比,性字在先,價字在后。“伴隨消費趨于理性化,今后購買車險的趨勢將會向品種多元化以及售后的服務質量發展,這些也是目前保險公司業務發展的方向。”業內人士表示。
行業暗涌 揭秘
4S店、中介與保險公司的“三角關系”
他們三者的關系就猶如博弈論,在相互合作中相互“算計”,痛并快樂著。從表面上去理解,4S店與中介公司應該屬于“情敵”競爭對手,不僅競爭各大保險公司的“寵愛”,更加爭奪消費者這個真正衣食父母群體。
4S店PK中介 為奪保費25%-35%的返點
在商家與保險公司的親密合作中,客戶第一次購買保險,商家就能得到25%-35%左右的返點,也就是說交強險、車損險、第三責任險以及盜搶險這4個基本險在打完7折后,大概4000元的保險費,商家能得到1000元左右的返利。
如此一來,4S店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就在購買新車時需要在4S店購買車險的“霸王條款”上得以體現。經過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并不是所有經銷商都要求消費者一定要由其代辦保險業務,但大部分汽車經銷商會要求消費者在買車的同時購買車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