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汽集團的三個國外伙伴中,上汽已經獲得
雙龍的控股權,英國羅孚擁有英國汽車在底盤、
發(fā)動機、外觀設計的世界頂極技術,大宇-FSO經歷了波蘭汽車興衰成敗的全過程,擁有意大利、美國以及法國汽車成長的諸多因素,這些都是上海汽車急需的。現(xiàn)在上海汽車進行整車的基地僅限在江蘇儀征,承擔上海匯眾、上海
大眾桑塔納、賽寶等車型的生產,不具備進行更高車型生產的基礎,因此要將這些因素進行整合,對上海汽車而言,要克服許多困難。
在對上海汽車進行調整的過程中,胡茂元選擇了趙鳳高。
趙是一位頗受業(yè)界關注的人物,在擔任上海汽車的總經理之前,曾任上海內燃
機油泵廠技術科長、規(guī)劃引進辦主任、龍華分廠廠長、
汽車空調分廠廠長、上海易初通用機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其間因為提出“人人成為經營者”的企業(yè)管理模式,受到汽車行業(yè)的格外關注,被中國機械工業(yè)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評為“經營管理大師”。
上海汽車下屬的粉末冶金廠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這個有著39年歷史的粉末冶金企業(yè),在1997-2001年間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在被上海汽車收入旗下之后,立刻起死回生。來自上海集團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2004年其凈資產收益率可達50%以上,再次為趙的管理帶來一段佳話。
上海汽車內部的知情人士表示,趙在上海承擔上汽集團的海外管理業(yè)務之后,也將繼續(xù)推行這套管理,以便能為儀征基地早日進入自主生產階段獲得一定的經驗。在這些海外項目中,上海汽車短期內很難直接借用國外的技術、產品等力量,需要以管理者的身份漸漸進入狀態(tài),趙鳳高的特長可以找到足夠大的舞臺。
胡茂元的路線 胡茂元的海外棋子使上汽集團全球性汽車公司的棋局,成為中國汽車產業(yè)走向的一個熱門話題。
據(jù)美國與汽車相關協(xié)會的統(tǒng)計,去年全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總額超過100億美元,預計2007年中國汽車工業(yè)的產量將達到600萬輛,中國汽車市場面臨再次的飛躍機會。但在產品層面,這樣的產量將以來自歐美、日、韓等汽車公司提供的車型為主,僅
豐田一家到2010年就將投放10款新車,屆時這些跨國公司可以占到大約80%以上的市場,如此,中國汽車市場上外資仍然占主要地位。
隨著競爭的加劇,國外汽車公司對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的控制,中國即便能在合資公司中占有50%的股權,但在公司決策層面未必能與外資方達到同等的話語權。中國汽車行業(yè)面臨一個新的警戒線,“這對中國汽車自身的發(fā)展是一種打擊,在處理不好這個機會的前提下,中國汽車市場是走巴西還是韓國或其他國家的路子,已經沒有選擇的余地”,長春聯(lián)合汽車咨詢公司的汽車分析師謝剛說。
在謝剛看來,胡茂元正在借助上海汽車走出這種困局,通過控股國外企業(yè)獲得一定的技術和市場機會,扭轉中國汽車走合資道路帶來的負面影響。
底特律汽車已經走過類似的道路。作為經驗傳播的是:汽車需要的不僅僅是資本,同時要打破三大汽車公司的壟斷。
眼下,上汽集團如何能籌得足夠的資金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現(xiàn)在,上海集團海外上市一事還沒有結果。但要想達成這些交易,胡茂元需要支付的更多,合作伙伴英國羅孚汽車公司連續(xù)3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截止到今年9月份,羅孚的市場再次下滑4%,銷售額僅僅為16.7億美元,有意向接受的大宇-FSO也是一家虧損企業(yè),這對上汽集團的資金來講是一個壓力。
同時,上汽集團對韓國
雙龍的收購已經獲得雙龍的品牌,如何管理這家海外工廠尚且是一個問題。“短期內肯定是依照雙龍自己的現(xiàn)狀進行運轉,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后,提高上汽集團在其中的影響力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上汽自身也在討論,但是還沒有一定的結果。”接近胡的人士說。
對與羅孚的合作,胡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尤其在大宇-FSO一事上,羅孚急于收購這家工廠是為了降低成本,憑借已經有的車型進行本土生產,希望能夠營利。正是在面臨資金短缺的情勢下,才有與上汽集團聯(lián)手之說。但上汽集團能在其中得到什么也值得關注。美國方面的評論認為上汽集團在進行海外收購,以便使自己處于強勢地位,但這會導致
大眾和通用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這對三方的合作關系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