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北汽福田:多點開花 盡展凌厲攻勢!
輕卡行業穩居第一,重卡市場銳意進取,客車行業研發實力強勁,乘用車戰略穩步推進,轎車規劃即將出爐──福田正展示出迅猛勢頭。
在汽車廠商紛紛總結2007年、展望2008年目標之際,中國商用車最全系列企業北汽福田則在臨近農歷年關時,呈現了更多亮點。
1月11日,福田和美國伊頓公司聯合打造的30輛混合動力歐V公交客車,交由廣州一汽巴士運營,混合動力車批量投入運營,這在國內屬首次;而1月12日在杭州召開的商務大會上,福田第二款乘用車即內部代號為C2的多功能車蒙派克·Midi也正式揭開面紗;同時2008年將與與康明斯合資生產的發動機首次亮相。
2007的中國汽車市場,可以說屬于商用車企業的天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投資建設火熱,物流運輸長足發展,使得商用車尤其是重卡企業趕上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作為中國商用車系列最全的福田汽車,2007年整車銷售突破40萬輛。重卡牢牢地抓住了接連兩年調整后的市場機遇,取得全年6萬輛的業績;在混合動力客車和國家863計劃電池客車的研制上,福田成就不小;輕型卡車福田多年來穩居第一;在做大商用車的基礎上,福田已經穩穩地把觸角伸向乘用車領域。
“大一統”福田勢猛
本次商務大會上,福田繼第一款乘用車蒙派克后,代號為C2的第二款乘用車揭開了面紗,這款多功能車蒙派克·Midi造型源自歐洲的MINI VAN車型。
福田汽車副總經理、工程研究院院長鄔學斌告訴本報記者,這款多功能車福田研發歷時3年,投資3.4億元,主要定位于城市小客流、城市小物流用車,還可以改裝成各種車,是一個城市客、貨兼具的多功能車,更傾向于講究實際用途的消費者。這款車是繼MPV蒙派克后,福田向乘用車領域進軍的又一過渡產品。
據了解,福田乘用車產品未來還是向家用型轎車轉移,鄔學斌雖沒有透露轎車的研發進展,但是在福田營銷公司總經理王向銀的網絡規劃中,未來轎車、SUV網絡布局已赫然在列,而其中SUV產品上,鄔學斌也暗示了將有全新平臺,但對其并沒有做較多的透露。
另外值得稱道的是,福田在客車產業上銳意進取,相對主流客車企業,歐V客車雖然入市時間較短,但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實力。短短幾年,尤其是在混合動力客車和電池車方面的成就,也體現了福田靈敏、快速的反應和行動能力。
1月11日,福田和美國伊頓公司聯合打造的混合動力公交客車在中國首發,共30輛交付廣州一汽巴士運營,而據鄔學斌介紹,福田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電池客車項目已經研制成功,樣車試制業已完成。
2008年,福田與美國康明斯合資生產的發動機,在本次商務大會上首次亮相,雙方將生產康明斯新一代2.8升與3.8升輕型柴油發動機,用于歐馬可、蒙派克、奧鈴、歐曼奇兵、歐V中型客車上,進一步增強福田產品競爭力。
至此,輕卡行業穩居第一,重卡市場銳意進取,客車行業研發實力強勁,乘用車戰略也穩步推進,“大一統”福田展示出迅猛勢頭。
“戰略、能力”雙輪驅動
事實上,從福田汽車的飛速發展來看,用“福田現象”形容也一點不為過。一個農用車廠用短短的11年走到今天,福田的成功轉型令業界嘖嘖稱嘆,而福田整個“面貌”的轉變,更為其擴充地盤、進軍乘用車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此次商務大會上,福田汽車總經理王金玉為福田今后的發展把脈:“從戰略增長向能力增長轉變。”福田未來的發展基調就是戰略和能力雙輪驅動,打造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從當初“逼出來”進入汽車行業,到占領輕卡第一寶座,再到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商用車企業,進而朝綜合性汽車企業進軍,福田僅僅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而這個過程別的企業要用幾十年才能完成。實現福田速度的每一步,是福田成功的戰略決策。
但是,王金玉認為,未來5到10年,是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的又一次大轉移,只有戰略沒有超強能力的企業,會被卷入他人重組大潮。盡管國家出臺政策為自主品牌創造政策環境,但從經濟的波動中、從制造業區域轉移中洞察機會實現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更多地要靠自身能力提高,從以戰略為主導的單輪驅動,向以戰略和能力雙輪驅動轉變。
對于這樣的發展思路,福田認為,主要是從產品、企業管理方面著手。福田將更加注重與日本、歐洲的聯合研發,在企業管理方面,確保組織、制度設計方面的領先,深化“產業集團+SBU”管理模式。當然,實現能力增長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福田對產業鏈進行集成而創新。產業鏈資源整合方面福田已經頗有心得。
“福田現象”的背后
“當年的娃娃軍已經長成壯漢了。”面對短短11年發展到如今的成就,一位見證了福田發展的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專家這樣慨嘆道。
“福田之所以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對細分產業扌契入時機的準確把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在網絡布局等方面后來居上。”
這位專家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事實上,福田在各個細分市場的成功,正是對細分市場透徹研究和準確把握,使其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快速反應能力。首先,福田對于一線市場的高度重視,這是福田從成立到今天,推出產品即獲得市場認可,行業地位不斷提升的原因。
市場是產品技術創新的根本,脫離了市場,技術創新就失去了方向。除了眾多一線的調研、市場分析人員外,福田還采取一切手段進行一線資料采集和競爭對手研究:遍布全國各地的近千家福田汽車專賣店,每天收集大量的客戶反映,這些意見通過銷售和技術渠道匯總到福田總部,這些數據經過技術人員分析整理之后儲存起來,成為整車開發的依據。
其次,網絡和市場運作方面的長年不懈地投入,是福田成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當年起家時,并沒有技術、產品優勢的福田,除了主力市場外,把網絡建設伸向了邊遠的農村市場,密集的網絡,彌補了福田起家時產品的不足,也成就了福田此后強大的市場拓展能力。
再者,隨著產業擴張,福田管理水平提高,人才隊伍升級,整個企業面貌的巨大變化,為其整合資源,進行鏈合創新,走向國際,提升競爭力和行業地位做足了準備。
當然,福田還需要在商用車上繼續夯實基礎,至于乘用車能否成功切入轎車產業,完成平穩轉型,還需要看福田的造化。